我的家乡地处淮北平原,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是小麦的主产区。在这块土地上,祖祖辈辈都以面食为主。勤劳智慧的乡亲把日常的面食衍生出许多好吃又好做的点心。
小时候,每到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做这些面食点心,招待客人和供孩子们节日消遣。虽然现在各种零食点心花样繁多,但是家乡特有的面食点心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家乡的面点,我们统称“果子”,有蚂蚱腿、焦叶子、馓子、三刀、羊角蜜、条酥、大芙蓉等。用料都是普通的面粉、鸡蛋、白糖、盐没有任何添加剂,纯天然食品。
一、蚂蚱腿
蚂蚱腿,为什么叫蚂蚱腿,我也不知道,从小就是这么叫的,可能是形状似蚂蚱的腿吧。
要想做出又脆又酥的蚂蚱腿一定要注意两个步骤:
第一步,和面
和面时一定要加入鸡蛋,这样炸出的蚂蚱腿才会酥脆,而不会硬的硌牙。面要和得越硬越好。把和好的面擀成5mm厚的面皮,然后切成宽约5mm,长约一寸的条条,下热油中炸至金黄,捞出待用。
第二步,熬糖
熬糖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水和糖的比例,水要少,糖要多,小火熬到糖汁粘稠时,倒入炸好的蚂蚱腿翻拌均匀,使每一根果子都能均匀挂上糖霜。这样做出的蚂蚱腿才能咬一口又香又甜咔吧脆。
二、焦叶子
焦叶子的做法很简单,和面没有特殊要求。焦叶子的口味有两种,一种甜的,一种咸的。和面的时候,喜欢甜的加糖,喜欢咸的加盐,再加入少量黑芝麻,面也要和的硬些。把和好的面擀成薄薄的面皮,切成三角形或者菱形,入油锅炸至金黄即可。酥酥的,香香的,再加上芝麻的天然香味,满口留香。
三、馓子
馓子比较常见,我们家乡的馓子不像新疆馓子那么大一把扇形的,基本都是小把的长麻花形。馓子对和面的要求最高,一般都是“一水面”。所谓一水面就是一次性加入水和面,中途不能加水或面,比例要恰好使和出的面刚刚好够软,又不会泄和沾手。
面要充分的醒好,然后搓成条,用油一圈一圈的盘在盆里。待油烧热,用左手把挫成条的面绕在张开的右手上,一般绕八九圈即可,然后用一双长长的筷子撑住放入油锅中,不停的蹬面,等面条稍稍定型时,转动一根筷子,拧出一个麻花,炸至金黄即可。
这几种果子,都是最简单易做的,在家里自己就可以做。像三刀、羊角蜜、这些果子,做法相比较而言有点复杂,基本都是专门的食品作坊来做,随处都可以买到。
三刀,最出名和好吃的要数徐州三刀。大的三刀有巴掌那么大,一块三刀就半斤多;小的三刀只有玻璃球般大小。不管大小,都会让你一口咬下去,外面是甜甜酥酥的,里面却是香甜软糯的。徐州三刀还分为香油三刀和菜油三刀,我喜欢带走浓郁芝麻香味的香油三刀。
羊角蜜,外形像羊角,里面是满满的糖稀。现在的羊角蜜外壳一般都是脆脆的外皮上沾满糖粒,咬在嘴里,砂糖咯吱吱的太甜。我还是喜欢以前的羊角蜜,灌满糖稀的羊角蜜放入炒熟的面粉里打个滚,沾满了面粉。咬上去外皮软软的还带点脆,有着熟面粉特有的香味。
还有中间空如网状,外壳沾满芝麻或者椰蓉的芙蓉果子;层层叠叠,脆而有嚼劲的大料花果子;酥酥香甜一咬掉渣的条酥…………
我的家乡不仅有这些香香甜甜的面点,还有许多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美食,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