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然后知不足,而后自省也。
学校一直倡导的授课模式“教师少说,学生多说多做”,教师减少满堂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总结积累,实现真正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无奈我理论认同,实践原地踏步,和大多数教师一样,一怕放手之后,学生“乱”,二怕学生找不到重难点,三怕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前怕狼后怕虎,导致从未打破过固有的授课模式。十月份,被大家称作“教研月”,各类的教研活动纷至沓来,让老师们动了起来。英语教研活动不例外,在校长和同事的鼓励下,我争取到了一节示范课的机会。
试课后,同组的老师对我说“整节课下来,感觉都是老师在说,学生说的做的很少。” 很巧的是,在第二天上午偶遇校长,校长给我讲了其他学校两位老师的事例,其中最重要的是小组合作,晚上开会校长又强调了此事。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分组,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新的一天接着试课,第一个班级是学生设计阅读问题,解决阅读问题,结果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严重超时。第二个班级改变策略,问题还是由我来设计,组内成员一起寻找答案,探讨答案,分享答案。效果超出我的预期,这是我的第一次“放手”,孩子们的表现让我很惊艳。面对职业生涯里第一次这种大课,学生们表现的从容,而作为教师的我却紧张到险些把“Good afternoon ”说成“Good morning ”,好在学生们配合的很好,授课后,孩子们高兴,我舒畅,第一次体会到“放手”的益处。
评课环节,大家都说出了针对我这节课的缺点,大到“读”和“写”的时间分配,任务分配,小到课件中的字体,一一为我指导,评课下来,收获颇丰,积累经验,丰富内知。但我收获最大的还是作为教师的“放手”,都说父母要学会“放手”,其实,老师也可以“放手”。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和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所以教会他们懂得如何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给他们灌输知识,要求他们死记硬背,成为背书的机器,最终结果可能就是教出一群“高分低能”不会学习的孩子。
通过此次教研,让我懂得师生相融的重要性,更让我懂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意义,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是告诉答案,而是让他们探索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