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2016.3.30
01
小时候对喝茶的印象是这样的:
用我妈买的铝制小壶,壶盖下有一层滤网,然后泡一些本地商店买来的茉莉花茶、或是杭州龙井等等之类的绿茶(反正袋子上是这么印的,真假就另说了^_^)。
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还有别的茶,大人泡什么,我就跟着喝什么;有时候一壶茶泡两天也是常有的。
虽然无法说出具体的感受,却也能隐隐体会到一丝不同于白开水的清香味儿,比白开水好喝点儿。
爸爸有时候也会用大茶缸泡,但没有带滤网的小壶用着方便。
这样简单的喝茶方式,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
青少年、包括大学时期,都以喝汽水儿、白开水、吃雪糕为主;我不太喝碳酸饮料。
02
说起来,是老韩培养了我喝茶的习惯。
某年中秋,杭州的一家餐厅。老韩坐在我对面balabala的讲怎么喝茶,怎么泡茶。我支起耳朵听着,脑补的全都是我家小铝壶泡茶的场景。
再往后,我就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把喝白开水的习惯,换成了喝茶。
不过依然不讲究喝什么茶;老韩给什么茶,就喝什么。大红袍、老枞水仙、肉桂、生普、熟普... ...
在他的影响下,我彻底成为一个每天都喝茶的人。
最开始用盖碗泡茶时,手经常被烫到,所以觉得紫砂壶最好用;慢慢的,泡茶的频次多了,就觉得工具并不重要,自己用着顺手、泡出的茶汤好喝就行了。
当我开始习惯于生活中有茶时,慢慢发现了更多的美好,也发现了茶更吸引人的部分;而且已经离不开它了。
03
后来,有幸认识了几位专业的茶人。
其中一位是儒雅的刘老师,他的茶室在济南,是雅致的轻古典风格,还带有些许的禅意。
刘老师每年会定期到全国各地的茶山,去寻找品质最佳,干净、生态的好茶。而他这种行为、理念刚好和"匠心"的精神不谋而合,对自己专注的事物付出精益求精、坚持严谨的认真态度。
刘老师的茶真是特别特别好喝的。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喝茶人来说,好喝是判断茶好坏的重要标准。
初见刘老师时,觉得他很平和,气质和台湾的蒋勋老师有些类似;都是那种淡淡的、不急不缓的说话态度、做事方式,让人很舒服,并且生活也很自律。
04
他对茶的喜爱,体现在了生活中任何一个能够体会的细节中。
每一款茶的制作、选择、存放、冲泡都有许多自己心中的小规则;用的茶器也很讲究,不同的茶用不同的壶来泡,也用不同的杯子来喝。
外出时,会随身携带茶和茶具;不管到了哪里,尤其是风景秀美怡人的地方,可以即时坐下来泡一杯好喝的茶,也不过于拘泥于一个“仪式”,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
在我看来,他的生活方式是很多人渴求的那种:尊重自己的选择,知道自己的生活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呈现,最舒服、最自在。
05
人对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不客观的,一件事会给人带来很多的感受,能觉察的感受一定跟你认知的选择有关。
同样,人对茶的感受也是因人而异。同一款茶,不同的人会喝出不一样的口感,能够觉察到的味感与喝茶人的心境是否平和有关。
最后,分享一段话:
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当下竭尽全力的去做你喜欢的事,读更多的书,体验更多的生活,确保彼时此刻的你更加睿智、丰富与可爱;喜欢什么,就让它体现在你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