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郎不曾回头看。唯独他第一次顿悟回头时问艾天涯:为什么你的每个故事,都不得圆满。
站在顾郎的故事里,天涯的人生从来不圆满。
可是遇见江寒的开始,天涯的故事就已经圆满了。
这是乐小米在《青城》里埋下的种子。
秦瑞说,时隔这么久,她还是喜欢江寒这个角色的。尽管这个角色陪她从初中到现在。
而我看到江寒,是在她安利这本书后的大学第三个年头。喜欢吗?喜欢。虽然这些作者小说里塑造的人设都让我感觉离生活太远。
所以评价青春小言大家大多喜欢给其定位……满足小女生的幻想。
其实,只是投入了一个三观把期待摆正罢了。所以我们甚至会为其中的某个角色感到心疼。
我说我在看青城的时候,林凯说我幼稚。
作为猫,文章写到这里我本来是想写短篇的。但还是算了,谁让我写的短篇都逃离不开自己的周遭设定和环境限定。
有的人喜欢在悲剧里寻找接近于真相的判决,就有人喜欢在喜剧里追求未完成的梦。
于是有了故事。
心理学上说,人的记忆是有曲线遗忘功能的。
海马体在遗忘一部分事实的时候,会自动美化和补充你自己的记忆系统。
所以可以这样讲,人的记忆又是有先天的美化功能的。
似乎这样科学合理的解释能够解释很多故事和回忆为什么越是久远越是像酒像佳酿,历久弥香……
抛开这些附加的理性不谈。
如果只看感性……
我是不喜欢谈论感情这个大话题的。
更不喜欢,讲太过真实的故事。
所以故事的真实性在哪里?这是昨天圈里一个简友抛出来的问题。
思前想后也只是觉得,只要人性真实了,故事也就真实了。
但是人性不会是完美的,任何人,每一个人都不会。
所以从前遇到一个人,频道一致的时间太久。讨论的话题有太多,加之两个人的思维又都很跳跃。
是不是我就久而久之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不清楚。这个问题没有想过。
最近和一两朋友聊天,总是会发现同样的问题——语言出入。
或者说是,理解差异。
虽然我们都过了那个遇到词需要去查字典的年纪,但还是避免不了会发现很多时候两个人在对话时对某个词的意思理解或者词性程度的理解是不完全一致的。
所以我很少和朋友打字聊天,若是需要解释的太多,那真的是很累。
我经常跟人说,我从前遇到过一个朋友,三观相同频道一致。
或者讲,是个讲话不需要过多解释就能秒懂的人。
不用反省我说的当然是同一个人。
就像我唯独写不好的 绝对是自己的故事。
为什么…… 大概是因为,我只能在条件限制下放两成的经历成分在里面。
亦或者,我经历的,原本就很缥缈。
如果哪一天你幸好在我这里发现了自己看不懂的文字,那一定是,我想告诉你却不能脱口而出的羁绊。
说句抱歉,我真的不怎么善于表达。我只是喜欢借题发挥~
如果你猜对了,那索性,大概我们曾经在哪里见过。
希望漫漫人生,每一个你都能遇到想见的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