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自己的学识限制孩子,因为他出生在与他你不同的时代。书的第一页,泰戈尔的这句话就让我心中为之一震。
可不是,父母出生的年代,手机还未普及,互联网还未发展。有谁能猜到如今工作的五花八门。事实上,未来60%的工种对于目前的我们而言,都是陌生的,无法想象的。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
传统的教育,早已无法满足孩子的求知与成长,也深深地限制孩子多样性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责任是什么?实际上,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收获人生的果实,教育的责任是挖掘人的潜力,提升人的尊严。
回头看我们的传统教育,孩子们根据年龄被一刀切地划分在不同的班级。更有规定,九月以后的出生的孩子入学比九月以前的孩子晚一年。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孕妈妈甚至为了能让孩子早一年上学而选择破腹产。
80、90的我们是应试教育的幸运者却也是不幸者。幸运的是,我们这一代,大部分都经历了小学、中学及大学的知识文化洗礼,有一定的学科理论与应试能力。不幸的是,大部分的我们按部就班直到大学毕业(22岁左右)甚至研究生毕业(25岁左右)才真正进入社会,开始自力更生,丧失了创造力。
传统的教育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应试学生,这里隐藏了不少的高分低能。以我自己为例,从小考试都名列前茅,虽然高考失利也算上了重点大学并顺利保研。但我自己知道,考试取得的看上去美好的成绩并不能代表自己的高才能。事实上,在很多方面,自己都存在不少的能力低下。比如、动手能力低下,缺乏实践能力及思辨能力。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我,虽然C、数据库等的理论成绩都可以考到90分以上,但真正轮到真枪实弹编程写代码来,就一副呆若木鸡的样子,吭哧吭哧好半天。从小的应试教育,让我在考试中几乎能猜中大部分的题目及类型,根据老师上课讲授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几乎就可以判断出每门课的重点,常用的算法哪怕无法真正理解与掌握,靠从小锻炼的熟背于心也是能完全应付考试的。
这不禁让人思考教育中考试的作用,如何才能正确评价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传统的分数就像是充满空隙的奶酪,90分对于满分100而言已经是我们眼里的高分,可90分代表的只是针对这份试卷的相关知识点的备考情况,很有可能有些仅仅是猜对的。毕竟,对于单选题而言,哪怕一个学生完全不懂一道题目涉及的知识点,依然有25%的概率蒙对答案!分数检阅不了学生解题的思路,剩下没有得分的10分有可能恰巧是链接旧知识和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理想的创新教育应该如何?推荐大家看一下萨尔曼·可汗的这本《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当孩子的年龄不再作为衡量其读几年级的标准,当单纯的考试分数不再作为分班依据,课堂不再有时间的限制。当混龄的孩子们在同一个课堂上自主学习,学习变成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事儿。当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被无限地激发,当家庭作业不再占据孩子们的业余时间,孩子们的学习是否如有些人担心的那般没了章法,成绩是否会一落千丈?答案是:No!
即便是考核按照传统教育的标准化考试,可汗学院的学生比传统教育的学生拥有更出色的成绩!为什么?我会在后续的文章里分享书中的干货!
多年以后,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像今天的我们这般学习,比起得高分,我希望他有自己的思维体系,能触类旁通。比起学习成绩好,我更希望他会学习,懂得学习的方法,对知识保持永远的好奇与敬畏,我更希望激发他的潜能,培养他的创造力!关于《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我想分享的很多,明天将重点分享书中让我灵机一动的那些点~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