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是13年写的旧文,当时看了星海诚的作品有感,正好可以用来解释一下《你的名字》奶奶给三叶讲的“Musubi(产灵/结)”是什么东西。
正文:
“等待就是它本身的目的。不一定等到甚么,只要等,连系就在。”
前几天看梁文道的《我执》,对其中一个短篇《光年》记忆深刻。里面提到了新海诚的力作《星之声》,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一对年轻恋人因为女生要被派去探索宇宙边缘而不得不分离,好在他们可以通过短信联系。但是随着女主角离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每次短信沟通所需等待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以至于后来,等了若干年之后,可怜的男主角才收到了这条短信:
「给二十四岁的升,我是十五岁的美加子,我还是爱你」
美加子与升再也联络不上了,唯一联结住他们的,只有等待。
这让我想起今年的中秋节。当时,她在台湾,我在南京,身处异地无法相见,于是只好相约同时赏月。其实这缘起一种很常见的电影桥段:一个对着城市的远景镜头,开始慢慢举向高空,然后再缓缓落下,在这一升一降之间,画面奇妙地变成了另一个城市。导演借此传达着某种连结的隐含意味。所以,看着同一个月亮,也就成了一种联系,仿佛只要如此,我们就仍被一根看不见的细丝拴在一起: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通过月亮,我们把这种共有的感受传达给对方。
不同的人会因某种相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比如,对着电脑看电影的时候,我会想是不是另外一些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甚至通过眼前的电影,好像能够找到它的作者,想象他在作品面前仔细斟酌认真考虑的样子:该用什么画面,该配怎样的音乐;写作的时候,我会想象自己的文章被一些陌生的读者撞见,然后有幸在他们的心里产生小小的涟漪;阅读的时候,纸面上的文字好像也都有了自己特有的气质,如同黑暗中墙面上透着亮光的小孔,贴近小心窥探,仿佛能看到另一面的神秘世界。又如一些旧时的玩具,住过的房子,拍过的照片,吃过的难忘的食物……每一个都像是时光隧道的入口,连接着几个不同的时空。透过它们,我们彼此相连。
这感觉,有些像Déjà vu似曾相识,很难说得清,或许可以借用佛教里的概念“业”来表达一下。“业”是什么?梁启超有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它就像是茶壶泡完茶之后留在壶壁上的茶精,每泡一次茶就多留一些茶精附在壁上,日积月累之后,泡出的茶味道更加醇香:
“业”是世间万物经过我们之后在身上留下来的那份魂影。
如果时空推回到3个月前的上海,当时,我和初次见面的小敏坐在复旦光华楼前的草坪上彻夜长谈,交换着各自的故事以及一些奇怪的念头。虽然才刚认识不久,我就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姑娘,谈话间感到她是那么熟悉,或是整个场景都似曾相识,想不起来。直到她说出自己喜欢《百年孤独》。那一瞬,这个书名仿佛就在漫漫黑夜里突然放出一道亮光,把我拉回到半年前滇川线的火车上,那个通宵的夜晚,雨霏就拉着我这样大呼小叫的:《百年孤独》太棒了!太棒了!
于是,《百年孤独》就这样留在了雨霏和小敏的身上,而她们,也随着加西亚·马尔克斯,何塞·阿尔卡蒂奥一起留在了《百年孤独》里,当然,与他们一样留影于此还有不同时空的千千万万的人,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我知道他们都会说:《百年孤独》太棒了!太棒了!
曾经有人问我说朋友是什么,我的答案是:经历过相类似的事而做相同选择走下来的人。也许他就常年陪伴在我身边,也许他与我从未相识,但尽管如此,我总能感觉到他的存在。如果他也能感觉到我的存在,那就成为我孤独时最好的慰藉了:
因为凭此,我和他(她)联结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