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里有一句话,叫做“Who cares?”,其意思非常直白,即“谁在乎”,更引深一步,那就是“一点都不在乎”。
我的孩子们特别喜欢使用这句话,每当我想要强调什么,而他们不乐意接受的时候,他们就翻着白眼甩出这句话。言简意赅、传神又到位。
但是同样的一句话“谁在乎!”到了中文里,便显得高深又复杂了。因为更多的时候,这句话所表达的是一种愤怒和不甘,再深挖一点,实际上说话的人可能“非常在乎”她所谓的“不在乎”的事情。由此可见,我们中文之威武,我们国人人性之复杂。
“人”这个物种非常奇特,不同于其他的任何动物,至少在生活属性上,极难归类!动物界在这一点上非常鲜明,例如:老虎终其一生都是独居动物,而狮子则一定以群居来过完一生。可是我们人呢,我们似乎摆脱不了社会环境,但确实有人可以离群索居、孤独一生。
如果让我们翻一翻最近十几年来,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最迅猛、变化节奏最快的科技,一定是互联网技术。
在网络技术逐渐成熟、功能逐渐完善的基础上,人类的社交手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延续了数千年的书信,虽然仍在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已经极为有限;电话,曾经是远程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可如今电话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当中,电话的使用率早已被网络社交冲击得七零八落。
除了网络社交平台极其丰富的娱乐性、信息传递的快速性和极其方便的可操作性之外,其飞速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满足了人类对自身“存在感”的重要需求。
就说说被绝大多数华人认可并一直使用着的微信平台吧,其最初的亮点仅仅在于无需付费的短信和语音短信这两项功能。
那个时候,人们对于“朋友圈”这个东西并不熟悉,对于在上面发布信息,尤其是个人信息,还持有怀疑态度。
可没成想,短短的几年,“微信朋友圈”便成了最火爆的社交平台,这同样是因为人们在这里找到了满足自身“存在感”的阵地。
因为写作的缘故,我微信的朋友数量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有很多读者和笔友加我为朋友,我也欣然同意,因为“朋友圈”是发布我每一篇文章最最重要的地方。
每天出现在我“朋友圈”里面的信息量极大,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各类消息超过了几百条!浏览“朋友圈”,从最初的纯友情交流和分享好文,以及各种有用的信息,到现在演变成一项费时又费力的麻烦。
可是,我仍旧会耐心地扫一遍“朋友圈”中的信息,我不愿错过任何重要的事件、朋友的生日和各种值得庆祝的事情,以及那些诚心诚意与你交流和分享的朋友所发布的信息。
但是,我也觉得头疼,因为有大量的信息都是纯个人化的,更有许多极为随意,发布的人灵机一动,看到的人啼笑皆非。其实说到底,还是“存在感”在作祟。
保持着科学的态度,我特意研究了“存在感”这三个字的理论学意义,这一研究可真不得了,原来“存在”是哲学家思考的终级问题,而“存在感”则更偏向于心理学名词。
我们且抛开“存在、虚无、感知、控制”这些玄而又玄的哲学名词,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存在感”,特别是“社会存在感”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百度”秉承着一贯的严肃态度说,“存在感”是一个人被他人特别注意而产生的感觉。“知乎”上的解释更加五花八门,什么你知、我知、他知,最后竟扯到佛性上。还是纯医学研究比较靠谱,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那就是“个体体验到自己是真实的个体,是一种人际之间的情绪和心理联系。”
其实说白了就是:我说个事儿,你听见了,点个头,告诉我OK。如果你还能再回应两句,那就会更加满足我的“社会存在感”。
这样一说或许大家就都明白了,它必须得是个你来我往的互动,缺了哪一边都不能成立。而我们人类还特别吃这一套,所以当下的问候词不应该再是“你吃了吗?”,而应该改成“你刷存在感了吗?”
坏了,看清楚了这一点,我突然不敢随便在“朋友圈”里得瑟了。时间如此宝贵,我那点破事儿还要劳烦大众花时间费精力来回应,难怪“朋友圈”越来越不招人待见,而圈儿下的友谊也显得越来越珍贵。
这又是个啥意思呢,听起来怪怪的?好吧,就让我再罗嗦几句。
刚才说过,因为写作的缘故,我是个经常“刷圈”的人,在各个群里也算是个活跃分子。但就在去年年初,因为身体原因我曾一度心情低落,痛定思痛后决定“消失”一段时间。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没有在“朋友圈”里发一个字,也没有回复任何人的帖子,在群里也彻底隐藏了踪影。其实不是为了图个清静,而是实在打不起精神来面对可能出现的病患。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收到了大概十位左右朋友的私信,无一例外都是询问我最近过得怎么样,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儿?
我强忍泪水,一一回复,隐隐约约透露了一些担忧和不安。有继续追问的、也有沉默不语的,有些时候想分清“关心”和“多事”两者之间的界限真的挺难。
可不论哪一种反应都让我心存感激,我知道他们在乎我是否“存在”,而这与我自己的“存在感”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友谊”。
然后呢,我的沉默和消失,没有对朋友圈的运转造成任何影响。我的存在与否又有谁会在乎?这就是事实,是这个闹哄哄的世界上最没有意义的现实。
我有一个朋友,在政府部门工作,还有两个孩子,属于那种忙到昏天黑地的人,她从来不出现在“微信”上,因为根本没有时间。我们也几乎没机会见面,感觉上是各自属于生活在平行线上的两个世界中。
去年年末的时候,我在家里开party,和知心的朋友们一起庆祝圣诞。我特意给她发了条短信,因为不确定“微信”能不能找到她,盛情邀请她来参加。
她和家人如约而至,我们相谈甚欢,Party结束,大家纷纷告辞,她也招呼着全家人准备离开,就在我送她出门的那一刻,她突然欲言又止,而我则微笑着望着她。
终于的,她轻轻地拥抱了我一下,说道;“谢谢你还记得我!”
普普通通的几个字,却让我回想了很久。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时代,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网络被严重填塞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保有一颗更加淡定的心?
“存在感”其实一点都不重要,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刷存在感”上,不如沏杯茶,好好地和家人说说话,或者到大自然中去散散步,感受生活原始的美丽和那份宁静。
“Who cares!”,我在学着对自己说不在乎,学着不那么把自己当回事儿,学着对他人抱有一颗宽容之心。你呢?
注:原文发表于澳大利亚时尚杂志《Brisbane Elite 菁友汇》总第十九期(2018年9月15日发行),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