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的时候,有几位美国研究者打算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的尿液成分之间的区别。他们的想法是,假如两者的尿液成分有明显区别,那很可能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过程出了问题,据此就有可能寻找到根治方法。
在把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的尿液分别滴到色谱试纸上后,他们兴奋地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尿液会在试纸上留下明显的紫红色斑点,而健康人的尿液却不会。
简单又明了,真是振奋人心的发现!
照猫画虎,另外一组研究者又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尿液还会在试纸上留下另一种粉红色斑点,而健康人的尿液不能!
双喜临门了!石锤了!人们觉得精神分裂症研究的新时代马上就要到来——只要再分析一下这色斑里面是什么成分,做下针对研究就成了!
结果却真是大不幸。
紫红色斑点里面是一种精神病药物的代谢产物,而粉红色斑点里面是咖啡因。
原来,那时候第一代精神病药物刚出现不久,效果惊为天人,所以参加研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们差不多都在服用。并且呢,因为呆在医院或家里整日无事可做,患者们每天还喝很多的咖啡。作为对照的健康人,既不会服用这类药物,也不会喝很多咖啡,显然怎么也尿不出这两个斑点。
这么一个划时代的东西,就这么黯然收场了。
翻这个陈年老账的原因是椰菜君又想到了肠道菌群。
这几年肠道菌群和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颇为热门,只要是个疾病,都会有人去搞肠道菌群分析;然后轰然一声,重磅论文从天而降,我们才知道原来肿瘤是和肠道菌群有关,老年痴呆是和肠道菌群有关,糖尿病是和肠道菌群有关,心脏病是和肠道菌群有关。。。甚至连尿失禁也和肠道菌群有关!哪天就是有研究说阳痿不举和肠道菌群有关,大家也不要惊讶。
既然是热门,精神疾病研究肯定也不能落后。在肠道-脑轴概念提出后,人们恍然大悟,肠道菌群原来还能控制我们的大脑思维,人体俨然只不过是寄生在菌群上的一堆哺乳动物细胞而已。
大势所趋之下,自闭症和肠道菌群研究跑得飞快——其它疾病也就停留在弄弄论文的境界,而许多自闭症患者不仅早已每天补充各种益生菌枯草菌,甚至还接受粪菌移植好几次了。
以下是椰菜君个人的非专业思考,敬请读者批评斧正:
不过,找遍现有研究,我们也只能比较有把握地说,自闭症和肠道菌群之间有关联,但并没有证据表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肠道菌群失衡,“有害菌”泛滥,导致儿童患上自闭症。
但自闭症和肠道菌群之间有关联的研究,会不会有上面尿液成分比较研究那样的问题呢?
在做自闭症-肠道菌群研究时,研究者通常是募集一群自闭症患者和一群同样性别、同样年龄的健康人士,收集粪便样本,测定他们的肠道菌群组成,从而比较分析两者有何不同——比如,同健康人士相比,自闭症患者肠道中,某种据说能制造大量毒素的细菌会不会偏多一些。
但我们知道:
由于自闭症的特征刻板行为,大多数自闭症患者有挑食偏食习惯,甚至长期固定只吃某几种食物的习惯。
由于某些疗法的存在,许多自闭症患者长期处于某种特定的限制饮食状态,比如SCD,比如CFGF,比如禁食奶制品等。
那么参加研究的自闭症患者的饮食习惯,会不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他们和健康人之间的肠道菌群不同,会不会仅仅是特定饮食习惯的结果?
以椰菜君关心的莱菔硫烷为例,就有研究显示,在连续一段时间摄取莱菔硫烷后,受试者粪便菌群的组成就会出现显著的变化,比如拟杆菌相对于厚壁菌的比例能增加37%;而不摄取莱菔硫烷的受试者,这一比例的变化为可以忽略不计的5%。
假如研究者不知道受试者天天在吃西兰花,而受试者不巧都雄风不振,他们会不会认为自己石锤了阳痿和肠道拟杆菌/厚壁菌比例失常有关呢?
假如确实有这种情况的话,是不是安排作为对照的健康人士,采取和患者一样的饮食习惯一段时间后,再做肠道菌群分析比较,结果会更接近真实情况一些呢?
当然了,希望这都是椰菜君杞人忧天,毕竟调整一下肠道菌群,比搞一个新药,尤其是对病因还不明确的自闭症,要简单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