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了《迷失 Z 城》,当然是140分钟版本的。
听说本片是用35mm胶片拍摄的。我也不懂啥意思,上网查了查,原来胶片会给观众带来色彩浓郁、鲜艳、厚重的感觉,同时还有颗粒感 —— 色彩的还原度、饱和度高。颗粒感是随机陈列的,它可以让画面更有纹理,让整个画面生动而多变。
真的。看《迷失 Z 城》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有中梦幻的感觉,尤其是那些在亚马逊丛林里的段落。湿漉漉的树叶,斑驳的阳光,我好像都可以嗅到土壤中的潮湿味道。
故事讲的是英国探险家珀西·福斯特(Percy Fawcett)深入神秘的南美洲亚马逊丛林探险,竟发现未知的文明生活迹象。为此,他几进几出丛林,1925年他最后一次进入丛林,从此失踪。
电影中最吸引我的,是福斯特内心的转变。起初他进入丛林是为了恢复家族荣光。后来,他对于探索深深着迷,明知丛林中充满未知和危险,仍然勇往直前,付出一切。
福斯特曾遇到一个女巫,她预言福斯特还会再次回到丛林中去,因为「这是你的宿命」。
也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某种宿命,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发现它,并最终踏上追寻的道路。
时间退回到十年前,打死我我也想不到会成为一个有声读物的录制者。本来我只是想找一份兼职作为过渡。可是,录了几本书后,得到了听众很多正面的反馈。尤其是有人留言说,他感受到了我「对待文字认真负责的态度」,这让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萌生了做下去的念头。
慢慢地,我喜欢上了这个职业。我曾说过,朗读这个活儿有点儿像「翻译」。因为「看」书和「听」书还是有些不同的。有些段落「看」的话,没问题。如果「听」,容易产生歧义。这就需要朗读的人把语句变化一下,更口语一些,便于听众理解。
还有些书,用语晦涩,朗读者得先看明白,在语速、重音、注释上留心,没看过书的人直接听也能听明白。
如果碰上包含公式、专业词汇,那前期准备的工作量更大了。公式里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幂指数、平方、括号、根号等等,都得会念。专业词汇要先从字音查起,接着弄懂解释。
但是,因为我喜欢上了这个工作,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我都不觉得麻烦,反而每次都是一次发现「知识点」的机会。「我之天堂,他人之地狱」,这些准备工作也让我和其他从事同样工作、却很少做甚至不做准备工作的人打开了差距。
《迷失 Z 城》中,福斯特在一战战场上中了德军释放的毒气,双眼受伤。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在黑暗中,他哭了。哭得非常伤心。看到这里,我也眼眶一湿。我明白他哭不是因为他担心双眼失明,而是因为他害怕再也不能进入丛林去寻找 Z 城了。那时,他刚刚第二次离开丛林,而且离发现 Z 城就只有一个呼吸的距离了。
有一段时间,针对我录制的音频的批评声非常集中。「过于夸张」「大呼小叫」「他根本不适合录某某书」... 我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自己不适合从事这个行业吗?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大意是「你们的反馈我们会看,有道理的我们改正;无礼、瞎胡闹的,我们忽略...」我觉得很有道理。我找来很多网上名家的音频,反复听,向他们学习,纠正自己录音当中的毛病。我听得最多的是艾宝良老师的,不得不说,他是我在谷底时那一丝照进来的阳光。
其实现在回头看,任何一样东西放到众人面前,接受大家的品头论足,就一定会有好评和差评。重要的还是,你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卑不亢,有错就改。
能够找到一生所爱的事业、目标,是幸福的。即便是付出一切,也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