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读了这么多育儿书,什么积极倾听,什么共情,我都懂。但是在孩子面前,还是被秒成了渣渣?”小桔子的妈妈和我这样讨论。
其实她的困惑,我也有。都说妈妈跟孩子的关系,是世界上最微妙的关系,不管你是专家也好,教授也罢,在孩子面前,你所有的专业都会被秒成渣。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只会遵循直觉去进行分析和决断,直到事后才会对一些错误的方法进行反思。不过,这些都不是事儿,养育孩子也是一个和他们共同成长的过程,允许我们试错。所以我安慰她道:“桔子妈妈,不用担心,很多先进的育儿理论我实践起来也不顺手,多尝试几次,熟悉了就好。”
“你说的什么积极倾听,听起来很有道理,不过我的实践证明,根本没有什么效果。”
“嗯?没有效果?”我倒是来了兴趣,示意小桔子妈妈继续说。她分享了一段昨天和小桔子的对话。
小桔子:今天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我考得不好。
妈妈:你觉得很心烦。(积极倾听)
小桔子:当然心烦。
妈妈:你觉得很失望。(积极倾听)
小桔子:当然啦,周围的人都比我考得好。
妈妈:你考得不好,因为你没好好复习。(母亲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小桔子:那我该怎么办?(孩子听到了母亲的信息)
妈妈:马上寒假了,抓紧时间赶上去吧。(母亲给出解决方案)
小桔子:真没劲,又要让我报补习班了?我不想去。
“你说,我的女儿怎么就是和我唱反调呢?”小桔子妈妈最后叹气道。对话就此结束,我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根本不是积极倾听出现了问题,而是小桔子妈妈在倾听时犯了错误——她试图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把积极倾听当成了一种操纵孩子的工具。
2
在《父母效能训练》里,心理学家戈登博士把父母对于孩子的典型回应方式归纳为12个类型,它们分别是:
1、命令、指挥、控制——告诉孩子去做某事,给他一个命令。
不许那样和妈妈说话!
去!赶紧屋里写作业去!
赶快睡觉!
2、警告、训诫、威胁——告诉孩子如果他做某事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你……,你就永远不会……
你最好不要这样担心,否则……
你要这样想,我再也不会管你了!
3、规劝、说教、布道——告诉孩子他应当怎么做。
将来你要是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了。
你应该……
4、建议、提供解决方法——告诉孩子怎样解决一个问题,给他建议或意见;为他提供答案或解决方案。
你为什么不请他们一起到这儿来玩?
我建议你跟老师谈谈这件事。
这样的朋友不交也罢。
5、以逻辑说服、争论——试图用事实、辩论、逻辑、信息、或者你自己的意见来影响孩子。
上大学会成为你一生中最美好的经历。
如果小孩子学会在家里负起责任,他们长大以后就会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我会……
6、评价、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对孩子做出一个负面的评价或判断。
你的想法不够成熟。
你就是偷懒。
你大错特错了。
7、赞美、赞同——做出一个正面的评价或判断,表示赞同。
嗯!我认为你做得很好。
你是对的……
我同意你的看法。
8、归类、侮辱、嘲弄——让孩子感到自己愚蠢,把孩子归类,让他感到羞耻。
你被外婆宠坏了。
你怎么这么傻?
9、解释、分析、诊断——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或者分析他为何做出这样的事或说出这样的话;表示你已经看透了他的心理,弄清了问题的所在。
你有那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在学校不太顺利。
你只不过是嫉妒他。
10、同情、使安心、支持——尽力使孩子好受一点,通过谈话让他摆脱不良情绪,试着驱散他的情绪,否认他情绪的强度。
别担心,事情会解决的。
你那么有潜力,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学生的。
我也有过那样的想法。
11、调查、审问——试图找出理由、动机、原因;寻求更多信息来帮助你解决问题。
你什么时候开始这样想的?
是谁让你产生那个想法的?
你为什么觉得自己讨厌学校?
12、退缩、转移注意力、开玩笑——试图让孩子回避这个问题;自己远离这个问题;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用开玩笑的方式转移话题,把问题放在一旁。
别想它了。
咱们别在餐桌上谈这个问题了。
好了——我们谈点高兴的事吧!
90%以上的父母会经常使用以上的沟通方式,在戈登博士眼中,这些回应方式是“非治疗性”或“破坏性”的,因为这些方式会让孩子依赖父母的帮助、感到内疚或感到无能、破坏他们的自尊、引起防御机制、感到自己的不被接受。
3
小桔子妈妈和很多父母一样,就犯下了上述第9条中的错误,或者说,她把积极倾听当成了一种操纵孩子的新技巧——一种对他们施加影响,使其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或者引导孩子思想的方法,而这种喧宾夺主的方法会让孩子丧失在对话中的主动权,把亲子间的对话引向“说教”、“批评”、“诊断”的老路,让好不容易打开的沟通之门,又“砰”地一声关上了。
在积极倾听中,很多父母常犯的错误还包括“鹦鹉学舌”。犯这类错误的父母常常只是机械地重复着孩子的话,却读不出他们背后的情绪。
我曾经在沙滩上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
儿子:爸爸,我不想下水,水太深了。
爸爸:水是很深……但你不想尝试一下吗?
儿子:别让我下水,爸爸!
爸爸:男孩子,要勇敢,来,快一点。
儿子:爸爸,不要,我不要下水。
爸爸:没事,爸爸会游泳,你有事,我会来救你的。
儿子:不要,我就是不要下水!
后面的对话我没有听下去,但是我在心底暗暗为这位父亲着急——怎么就没有感受到孩子害怕的情绪呢。很多时候,处理好情绪问题,事情就解决了一大半。
有时候,我们也会犯“过度倾听”的错误。比如:孩子不想开口的时候、时间不允许的时候、孩子没有时间,或者父母没有时间的时候,都不是倾听的最佳时机。当孩子说:“妈妈,我肚子好疼。”千万别说“哦,你身体不舒服啊”,赶紧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吧。
(如需转载,请获得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