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E小浪
开头先忍不住吐槽,大部分中文图书有个要命的毛病——不写副标题!
作为这本书的读者,如果你实现看了原版的副标题,就不会产生如我一开始般的误会。这个误会直接导致在一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是有点懵逼的,因为,单从中文书名来看,这本书应该属于“时间管理”的范畴,然而,读着读着我发现,它其实应该属于另外一个范畴——Self-development。
那么这个缺失了,但是却非常非常重要的副标题是什么呢? —— Powerful Lessons in Personal Change。
所以你们看,这其实是一本教导个人如何自我改变的书。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Stephen Covey,1932年出生于美国,2012年卒于由自行车事故引发的伤害并发症。作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富盛名的管理学大师之一,史大爷做了大半辈子企业培训顾问,出了N本领导理论,人际关系,个人和时间管理类书籍,其中堪称奠基石的就是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其他相关书籍还有《要事第一》,《高效能青少年的七个习惯》《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第八个习惯》等等……
关于本书
作为一个顾问,培训师,长期从事大众演讲的美国人,史大爷给本书创造了一个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目录。从现代人面临的九大挑战入手,介绍了他认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由内而外的思维模式,从而引申出本书的主题——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再以“个人”和“公众”两大领域划分,对这七个习惯逐一详解,在每章结尾提供实际的操作方法,以理论结合实践的靠谱方式,逐步将读者引向本书的终极思想——对高效能人士来说,生命不是一场非输即赢的竞争,而是一场建立在双赢和统合综效上的合作。
以这个终极思想为奠基,用一句话概括本书的内容,就是:群体的效能基于个体的成熟,只有独立成熟的个体,才真正具备选择的能力。换句话说,只有知道了自己想要做什么,才能选择如何与他人合作来达成目标。
你能从这本书里收获什么
- 如何好好做人
听起来像在开玩笑,但我是认真的。本书对高效能人士的定义是“以原则为中心”生活的人群,“原则”,在作者的字典里,代表着不随社会潮流改变而改变的一些道理,在本书里也可以被定义为“品德”。所以,本书的第一章便阐述和强调了“品德成功论”(由内而外)和“个人魅力成功论”(由外而内)的差异,以及两者在长期角度对个人带来的不同影响。在作者看来,“品德”代表着个人的本质,而“个人魅力”则是言行技巧,他认为“我们的本质比言行更具说服力...有些人是我们绝对信任的,因为我们了解他的品德,不论他是否能说会道、擅长交际,我们就是信任他们,而且能够与之合作顺畅。”
本书一切的观点和执行办法都建立在“品德成功论”上,这观点在第六章至第八章(公众领域的成功)尤其明显。和鼓吹各种“个人魅力成功论”的书籍不同,作者追求的是一种更加困难的,却最终会让双方获益,并为个人带来真正由内而外的满足感,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双赢”局面。
如果你是一个“品德成功论”的笃信者,相信这本书会给你带来许多启发和思考。
人性可善可恶,冥冥中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且总是如实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伪装不来的。——William George Jordan
- 如何优化你的自我管理系统
本书的第三章“要事第一”介绍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自我管理策略——掌握人生重点,并且永远把它放在第一位。如果是对个人管理和时间管理很熟悉的读者,对本章提出的“四象限管理法”应该不会陌生。但是,让我觉得颇有启发性的地方,不在于作者提出了“四象限管理法”,而是他对第二象限——重要却不紧急的事物的定义和讨论。在他看来,“第二象限”应该用来摆放所有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物(e.g. 陪伴家人,学习新知识,锻炼身体),并且应当以这个象限的事物的优点度为中心,再来决定其他三个象限事物的先后次序。
我很喜欢作者在本章提出的一个问题:有多少人在临终之际,会后悔他们没有多花点时间待在办公室里?
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其实是在询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以各种借口来解释自己的“工作太忙,无暇分身”,而意识不到什么才是对他们真正重要的事情,或者他们意识到了,却始终没有办法去做这些对他们真正重要的事情。对于这个现象,作者的解释是——这些人缺乏独立意志。
- 独立意志指的是做出决定和主动选择,并根据这些决定和选择采取具体行动的能力。有了独立意志,我们就可以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听命,而且在发挥其他三大天赋拟定出计划之后,就能够积极实施这些计划。
-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品行是否端正通常能够衡量一个人所拥有的独立意志。诚信的人格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具体表现为信守承诺,言行一致。这是对自己的尊重,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长的核心内容。
- 你能够成为高效率的自我管理者,那么你的自律就是由内而外形成的,是独立意志的具体表现,你所信奉与追随的就是内在的价值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生要旨。
看到这里,你大概已经能隐约体会到本书和其他鼓吹方法论的管理类书籍的差别。在谈论任何执行方法之前,作者永远会将“品德成功论”作为大前提贯穿于每个章节。当然,本章还提供了许多操作性强的具体管理方法和可以打印出来的管理模板,值得一提的是,在写完本书之后,作者还另外为本章单独写了一本书,书名便是“要事第一”,里面提供了更加细节的操作步骤,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拓展阅读。
- 如何学会真正的聆听
本书的第八章是对我启发性最大的一个章节,作者在其中详细阐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沟通方式——自说自话VS知己解彼。我在阅读了本章之后,有格外去留意平时身边人的交谈,惊奇地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交谈的本质并非交流,而纯粹是两个人或者一群人在根据某个话题自说自话。当今社会,我们更多见到的是一些教导人们如何正确表达的技巧,却很少有人会去刻意学习正确聆听的方法。
可是,正如作者在书里提出的那样,信任的前提在于了解,而了解的前提在于聆听。想要建立真正有效的人际沟通习惯,首先要有能让信任和开怀的人格(again,品德成功论),想要建立这样的人格,作者提出的建议是——培养移情聆听的技巧。换句话说,不要去听对方说了什么,而是去听对方想要说什么。等理解了对方真正的意图,再来做出相应的回复。本书的整个第八章都在教导读者如何开始培养移情聆听这个技巧,读者不妨以此为始,开始培养正确聆听的习惯。
本书的局限
- 文化价值和社会环境差异下的冲突
东西方价值体系的差异无可忽视。我个人觉得,抛开前半部分“个人领域”的成功不谈,本书的后半部分“公众领域的成功”中提到的一些理念,比如“双赢思维”和“统合综效”,在西方社会具备更好的可操作性。这并非是说这套理论在东方社会行不通,而是在东方,或者中国社会长久存在的“竞争至上”的固有观念里,作者提出的“双赢思维”在实际操作中一定会受到各种现存固定思维模式的阻碍。而且,书中并未就此情况提供什么特别有效的解决办法,或者说,书里提出的大部分解决办法都是建立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的,对于身处中国复杂社会环境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太鸡汤”或者“太理想”化了。
其实,本书中没有提及但是很重要的一点,个人和公众领域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也取决于社会的公平性。而这部分的规则,说到底掌握在少数“大玩家”的手里,社会的公平性越强,越有利于“品德成功”和“双赢思维”的培养。反过来,公平性弱的社会更强调“个人魅力”和“赢/输”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品德成功论”的执行难度会大大增加,并且更加考验执行者的意志力。
- 时间和时长
“品德成功论”是建立在长期投资的基础上的,在末尾,作者自己也承认很多人甚至花费一生都无法真正培养出这七个习惯,而且“知己解彼”更是其中最具挑战性的一条。当整个社会都在鼓吹“个人魅力”论和各种短期捷径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意识到,并且发自内心的认可“品德成功论”所带来的长期影响,抵抗住各种短期策略和外来风潮的诱惑,始终贯彻“原则第一”的生活方式呢?
换句话说,当短期收效已经成为主流,“品德成功论”要如何在这股劲风之中劈开一条道路,而不是沦为大部分人口中的“鸡汤类”,“理想国类”的散发着过时气息的教条呢?
总结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提出的“由内而外探索自我”和“品德成功论”是塑造成熟独立人格的有效指导策略,在犬儒主义(不期望就不会失望)和“个人魅力论”盛行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借助这本书来改变个人惯于逃避和推卸责任的所谓“巨婴”心态,并学会意识到我们当下身处的一切环境,其实都基于个人的选择。不成熟的,依赖外部选择的人格,最终会导致失去个人选择的能力。而只有成熟的,不断自我更新的人格,才能在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明确要事,坚持自我,并且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