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课程】 第二站:重阳节
霜降节气一过,秋天好像才真的来了。早晚的风里,有了秋日的寒意。最能感受到这份秋意的, 应该是校园里,不,是丽水大街小巷的桂树吧。仿佛是一夜之间,受了谁的召唤,齐刷刷都开起来了。花香浸泡着整个丽水城,走到哪哪都是桂花的甜香。忍不住深吸一口气,再深吸一口气。
就在浓浓桂香里,时光走到了二年级的第二个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重阳节大概是最不受重视的吧。首先,没有法定假日;其次,重阳节好像没有什么有名的美食,比如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都是家喻户晓的美食。而重阳节,虽然有些地方会在重阳日吃重阳糕,在我的家乡,人们会打麻糍,但它们都不普及,只是小范围内的吃食。我总感觉,对一个注重吃的民族来说,没有一样特别有名的美食,这个节日几乎算不上节日。
课堂上,我问孩子们,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传统节日,这是一个从唐朝就开始在民间流行的节日,九月初九,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一半以上的孩子不知道。
越不知道,越要帮助他们知道。
我上网查找了关于重阳节的资料,百度真是好,要什么就能查到什么。二年级的孩子,不用说,还是从故事开始。
我给孩子们讲桓景学仙术杀瘟魔的故事,在故事里我们一起了解了重阳的习俗:插茱萸、登高、喝菊花酒。孩子们问我:“为什么现在没有喝菊花酒了?”我说:“可能我们都不会酿菊花酒了吧。”有个孩子马上说:“老师,我知道,这叫‘失传’了。”
是的,孩子们,不止是菊花酒,还有很多传统的东西失传或即将失传,老师就是想通过这一次一次的学习和活动,让我们即将“失传”的美好,重新在你们心田上萌发,然后抽枝、长叶,重新蓬勃茂盛起来。
故事讲完了,我们开始诵读童谣和古诗。
选了两首童谣。在百度上搜索,发现关于重阳节的民间传统童谣并不多,跟重阳节应景的我选了这一首“九月里,九月九,爬山登高饮菊酒,戴上茱萸避邪恶,吃了花糕多长寿。”没读两遍,孩子们竟然自己就拍着手有节奏地读起来了。民间童谣就是如此,富有节奏,朗朗上口,难怪深受孩子们喜欢。这也正是众多优秀民间童谣虽经时光的反复淘洗,却依然广为传诵的原因之一吧。
古诗中关于重阳节的,倒是不少,比童谣多得多,且多为唐诗,是跟重阳节是在唐朝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有关吗?
重阳节古诗,最先想起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刚把诗打在屏幕上,孩子们就摇头晃脑地念起来了。诗句也浅白,思念的心情,在每一个节日都变得格外强烈,一说,他们就都懂了。
然后,我们又一起背诵了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这首诗《日有所诵》上收录了,孩子们早就背得滚瓜烂熟。我问他们:“在这首诗里,你找到了重阳节的什么习俗?”
“菊花。”
“喝菊花酒。”
“哎呀,这么多送酒的人,王勃偏偏要找谁家的?”我故意问孩子。
“陶家。”异口同声,声音响亮。
“陶家,哪个陶家?普通姓陶的人家吗?”
孩子们沉默了,对他们来说,陶家可不就是陶家吗?
过一小会,有个声音怯怯响起:“是陶渊明。”太让我意外了,二年级的孩子居然知道这个陶家就是指陶渊明。
“陶渊明是谁?”孩子也不知道。于是我跟他们介绍:陶渊明是东晋一个诗人,曾经当过官,因为不喜欢拍马屁,不愿给自己不喜欢的上司下跪磕头,所以辞职回家种地。(我想,跟他们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估计他们是听不懂的。)他呀,最喜欢种菊花。
“他为什么喜欢种菊花呢?”低段的孩子就是好,不知道什么就问什么,一派纯真。
“你们知道菊花跟别的花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菊花在秋天开的。”
“有啊,菊花不怕冷。”
很想跟孩子们讲讲陶渊明的菊花诗,可是二年级的孩子能懂吗?孩子们能懂得菊花不怕冷,耐得了风霜就已经不错了。至于淡泊高洁与世无争的品性,还是留待以后有的是时间慢慢品味。
“孩子们,你们说对了。菊花能耐得住严寒,即使是寒冷的秋风里,它们依然热烈绽放。陶渊明就喜欢菊花这样的特点,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菊花一样,有菊花一样的个性。”
“老师有个问题,陶渊明和王勃,一个是东晋的诗人,一个是唐朝的诗人,中间隔了好几个朝代呢,王勃为什么会问‘若个是陶家’呢?”
孩子们有点被我问傻了,纷纷猜测起来“是陶渊明的后代吗?”
也有个别孩子特别善于思考,想了一会说:“应该是说王勃也像陶渊明一样喜欢菊花,他们是一样的人。”
好个“一样的人”,我不得不佩服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理解力有时候真的出乎我们的意料。接下去,我是不是可以跟他们聊聊菊花诗了?
当然,现在,重阳节还有另一个意义——老人节,一个尊老敬老的节日。正如有篇文章中写的“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常怀感恩。
于是,给孩子们布置了实践作业:为家里的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果长辈不在身边的,请给他们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请爸爸妈妈一起趁着周末去看望老人。(布置完作业,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给家长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