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被长辈谆谆教导“知识改变命运”,但大家知道吗?这句话是曾经被福布斯连续15年评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先生提出的。
还在当学徒的时候,李嘉诚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但仍然坚持读书学习。他的阅读范围广泛,除了英语,还喜欢中文古书,从《曾国藩家书》《论语》《老子》等传统中国经典文学中习得为人处世的哲学。
他创办第一家工厂的依据就是来自长期阅读的《当代塑料》杂志。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李嘉诚说。
大概会有人觉得,那是因为李嘉诚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所以他能沉下心思去看书,成为首富。而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我们想要知道一件事,只需要百度一下就好了,朋友圈公众号也会不断刷新的新闻,这些不也是知识吗?还用得着读书吗?还需要读“很多”书吗?
我们现在收到的海量网络信息,大部分都流于表面,很多人看了就会晕头转向,甚至出现“羊群效应”,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
能让自己的思想独立成型并深化为独特的精神,唯有读书。
在《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一书中,作者斋藤孝将网络信息喻为庞大的海洋,人类的思想就是地层深处纯净的水,而读书就是“深潜”——我们必须拨开流于表面的混浊信息,透过读书,才能找到精神上的清流。
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的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学者,还出版过关于教育学、交流论方面的书籍。
《深阅读》透过三个方面教导大家“深潜”的能力:重新掌握读书的意义,选择一本好书,和增加读书力的技法。
一、快捷时代下读书的意义
我们现在的生活可以说一点都不无聊,因为我们有手机和电脑。只要能上网,就能知道世界各地天下事,可是却越来越多人反应,越上网越觉得空虚,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只依赖网络的话,就像是漂浮在信息海洋的表面,完全无法了解更深层次的思想。
网上的信息,大都比较肤浅,接触太多,人的精神层面也会变得浅薄。而读书,则能到达我们的灵魂,甚至让精气神都有所改观。三毛说的:“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也正是这个意思。
当我们感到寂寞或生活遭遇不顺的时候,阅读总是能成为我们精神上的支柱,同时吸走身上的负面情绪,读下来的书终于会成为属于我们的力量。
二、阅读好书,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什么是“好书”?斋藤孝在《深阅读》里指出:日本文学、电影原著、整个系列的书、人物自传、经典文学。
经典文学里又分为小说、神话、解读类书籍、白话译文和当代古典。
越是经典的书越值得花时间读,如果总是看一些内容肤浅的书,就不能深化自己的思想,毕竟我们和怎样的书相遇就会变成怎样的人。
不能一下子接受大部头著作,可以先从报纸、杂志和商品广告读起,培养观察能力。多逛书店,留意书评和各种书单排行榜,都可以提升阅读兴趣。
三、读书技法与坚持输出
我们看完一本好书推荐给朋友,除了会说“这本书很好看”以外,还能说出什么所以然呢?过两天,又会记得多少内容?不妨尝试以下方法阅读:
1.“吐槽阅读”
这个方法适用于喜欢的作者身上,因为看的作品会比较多,了解作者。阅读的时候像老朋友般“吐槽”:“怎么每次女主角都那么惨啊”“我好像也是这样的人”,会感觉自己和书中内容有关联,读起来会更投入。
2.阅读长篇小说中的对话
好的作品,从人物对话中也能看出情节。如果不能坚持阅读整部长篇小说,可以定下每小时100页的目标阅读。
3.跳读
如果没有时间精读经典作品,跳读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还能培养类推能力。像我们在看电影的途中去一趟洗手间,回来还是能接着看,不会因为跳过一些场景就看不懂。
我们用技法阅读,然后思考,再进行输出,知识才会在脑中扎根。
除了读书笔记,思维导图,还可以写书评和读后感,多样化输出。输出越多,就会发现自己的视角越需要拓展和打磨,就越需要多读书。周而复始良性循环下去,阅读技法会更好,书中内容也会因为不断输出融入自身。
网络让我们一直漂浮在信息海洋的上层,我们随外看见的未必是“知识”。
当我们借着书本,透过阅读往下深潜时,读到的内容真正内化成我们的知识,才是我们要找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