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年轻老师,考上了编制并不是就可以一劳永逸,教学这条道路任重道远,仍然需要你不断学习,尤其是在有经验的老教师和教育大师面前,感觉自己还是一名小学生。
今天,有幸邀请了靳志勇老师来听课,靳老师非常仔细的记录了我课堂上的问题,课下对我的课做了中肯的点评。一节扎实的语文课应该怎样上?一节真正看得到学生成长的课应该怎么上?上完这节课,我对自己整体的感觉是不满意的,但是又觉得说不出来到底是哪里不好。听了靳老师的建议,我总结了几点。
第一,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这节课看起来很简单,几种小动物,几段对话,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并非易事。教参上仅仅用了“祈使句请求的语气”几个字,然而在孩子们看来,什么样的语气才是请求的语气,可能仅仅是这两个字很难涵盖其中的奥妙,所以只强调请求是难见成效的。靳老师指导我,应该让孩子带入到角色中去,“棉花姑娘生病了”,想象自己生病之后身体上的病痛难受、心里的着急,我想,是不是可以先让孩子们自己想象一下甚至演一演自己生病时候的模样,顺理成章,就能体会出棉花姑娘的心情。另外,我忽略了三段对话之间的递进关系,当棉花姑娘碰到燕子、啄木鸟和青蛙的时候,她所处的处境是不一样的,当遇到燕子的时候可能是生病之初,遇到啄木鸟时可能病严重了一些,更焦急了一些,而遇到青蛙的时候,此时她大概已经病得快死了,又接连受到了两次拒绝,所以更虚弱更焦急,看见青蛙仿佛看到了救星一样的兴奋,所以这三段对话读起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应该让孩子体会一下三者的区别。我想起来曾看过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王老师花大量时间指导朗读,他反复创设情境,用丰富的语言深情描述、配以合适的音乐,把学生的情绪带入进角色中,效果显而易见。虽然课不同、学生阶段不同、课情不同,但是很有值得借鉴之处,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第二,对于知识点的处理过于粗暴。知识点呈现过程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摸透重点在哪里,所以回答起来偏离重心。为什么是雪白雪白的棉花、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白雪行不行?碧绿碧绿的绿叶行不行?学生们基本没有理解这两个偏正词组的意思,只是简单的认为是白和绿,所以有学生回答“雪白雪白的白雪”。靳老师建议,可以先用图片辅助、并加以拓展、造句,而不应仅仅止步于填上一个“碧绿碧绿的草”。
第三,一切课堂皆资源。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很多问题是难以预设的,而往往是这些难以预设的问题,却是课堂上最有效的资源。比如燕子说“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当孩子把它读成“你还是找别人帮忙吧”的时候,可以通过“找”与“请”的对比阅读,体会语气,反而能顺理成章的更好指导这句话的朗读,体会燕子的歉意。
第四,在处理谜语时,学生遇到朗读困难,我教给他,我意识到了应该让学生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却没有让他完整的再读一下文本,割裂了朗读效果。
第五,对于朗读的评价,靳老师教给我简单而有效的方式。个人朗读,分别评价很勇敢、有进步、挑毛病;集体朗读,一看读的准不准,二看拖音不拖音。
很多时候,我们上课的过程往往太表面化,专注于把环节顺完,把教学目标完成,却总忽略学生是不是真的学会了、理解了,也许这就是我们跟名师的区别之处吧,我们的确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多看看专业书籍、多看看名家实录,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