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假期将至,已经计划好一场旅行,看点山川湖海,想一想轻松的事情,最近想读的书也是如此。汪老先生写的高邮咸鸭蛋自学生时期就一直存在记忆里,然而看了这本散文集,才知汪老先生的祖籍是安徽,说来还能蹭波老乡。还有个收获便是那么多有名的作家竟然都是一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真得好想回到大半个世纪前的西南联大去看一看啊。
汪先生首先自报家门,西南联大的高材生,又当过老师,写了几十年的文字,还谈到和沈从文的交情,以及家里人和自己的童年。
汪先生的祖父是个全才,有2000亩田,开店铺,还是眼科医生;
汪先生的父亲结过三次婚;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汪先生自己:吃了两颗蜜枣,就让父亲的朋友给自己做了个没有麻药的小手术,而且连哼都没有哼一下;在昆明考试前一天还是非常严重的疟疾,但是依然考得很好;本来牙口都不好,被一个冒失的人开门时打掉了4颗牙,还很淡定地说,没事没事,然后把一口牙顺势都换成了假牙。
读的时候真得连连惊叹,不禁感慨,伟大的人都有不同寻常之处,可以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也便获得了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
上大学时,有同学从河南走到昆明上学,也有买了头毛驴骑过去的,汪先生觉得他们大部分都是来寻找真理和智慧的,而他是来寻找潇洒的;闻一多、朱自清先生是他们的教授,无论学生老师,破布烂衫,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汪曾祺总是缺课,每夜看书,鸡叫后回宿舍睡觉……
在那个年代,上课时还会经常有空袭警报,男孩子拉着喜欢的女同学一起跑,这和看电影、散步不同,隐约的危险感增进了彼此关系的亲密度;当然也有日本飞机炸了联大依然在淡定煮自己冰糖莲子的男同学,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人,有不少汪先生这样的神人;
还提到了金岳霖、郭沫若,西南联大人才辈出,而他们的秘诀是——自由。
提到沈从文时,汪曾祺谈到,沈先生欣赏的人一是对工作和学问痴迷,二是天真如孩童,无机心,少俗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很令人钦佩,希望越来越接近这些大家们的状态。
后面介绍了汪先生所呆过城市的一些风俗文化等,家乡的元宵节、北京的胡同文化和昆明的雨等等,他在昆明上学,又在北京定居多年。
四方食事片段,包括有名的高邮咸鸭蛋,这部分感觉不像人文那么有想象空间,可能是一般看的美食都是图片和视频。感觉汪先生是个耿直又活得通透的人,比如他说到下酒菜要简单易做,主人做得不累还能和客人聊天,否则主人忙手忙脚怎么招待得好客人呢;比如还有他在北京买玉米要挑嫩的,因为要炒着吃,北京人疑惑玉米还能炒着吃,他觉得他们少见多怪。正是这些有温度的人文故事,使得人们可以穿越大半个世纪感受那些有底蕴的生活和一群不坠青云之志的人们。
汪先生的很多文字都很生动。说到某剧团团长到食堂考查,看菜名有“蚂蚁上树”,便说伙食有问题,蚂蚁怎么可以吃呢?而汪先生则认为,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团长呢?文章中这样幽默的文字还有很多。
读这部散文集,体会的最深的一是保持童心,像他描写一对老夫妻捡拾地上的枸杞只是为了好玩,想起《下一站,天国》的那句“意义嘛,没有也无所谓,什么事情都要追求意义,人就离倒霉不远了。”
一是乐观,经历文革被打为右派,也见识不少身边人的遭遇,他还是能发现那些美的东西,用一种戏谑的口吻陈述尘世的故事。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
喜欢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