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语言与线下交流语言的区别
突然觉得微信语言(包括文字和表情符号)是一个曲镜,可以放大和夸张,也可能误解和曲解。
面对面或者语音聊天是在说话,而不是打字,所以一个人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语音、表情、眼神和肢体是全方位交流,而在微信上的打字交流,则是见不到这个人,不知道他的表情,所以如果仅仅是平铺直叙一板一眼的打字,反而会让人觉得这个人是不是心情不好、是不是不愿意和我说话。当然,如果从一开始微信聊天时就保持着一板一眼的态度,那么之后尽管会胡思乱想,也可以表示这个人平时也是这个样子、他还不会使用微信语言,比如我们在和上司、老师、长辈聊天时候,我们就不会对于他们的文字和表情抱有异样的想法。更多的是发生在同龄人身上。因为担心别人会觉得这个风格太严肃,所以有意识的“发嗲”、重复、使用感叹号、配合各种自嘲的表情包、加许多语气词,由此而形成了一套不言语也懂的微信习惯语,“嗯嗯”——要重复两遍,才显得乖巧,“么么哒”——亲密的感谢方式,“~”、“呀”、“哪”‘、“呢”——读出来会可爱的语气结尾词,以及哭笑不得、掩脸而笑的、微微一笑的表情。加入这些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会显得热情、心情很棒、开心。如果正常情绪使用这些,那么更加兴奋和开心的情绪则是更多、泛滥的使用这些,而心情不好、觉得聊的不开心则使用正常语气了,最简单就是不再重复,“是滴”和“是滴是滴”和“是滴是滴!”的区别很明显,“......”和“~”的区别和明显,“呵呵”和“哈哈”也不同,更为人熟知的是那个微笑表情,笑而不语,内涵太丰富了。
明白了微信语言背后的规则,那误会就很少发生,
当然,这一套规则更多的是在年轻人中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