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星巴克的咖啡总是卖的比普通咖啡馆的贵?为什么电影院的爆米花总是卖的比其他地方的爆米花贵?为什么靠近地铁站的房子租金总是很高?这背后都是稀缺的力量。那么何谓稀缺呢?我们都学过供求关系理论,当供不应求的时候,那便是稀缺。
要想更加深入的理解稀缺这个概念,书里列举的李嘉图模型非常有帮助。有一个偏远地区,有大量的土地闲置无人耕种,这些闲置的土地也分为三种,最肥沃的是草甸地,每英亩每年可以出产10吨粮食,次肥沃的是灌木地,每英亩每年可以出产5吨粮食,最贫瘠的是草场地,每英亩只能出产2吨粮食。当第一个农夫杰克过来的时候,他以几乎为零的价格向地主租下了最肥沃的草甸地,应为此时农夫是稀缺的,土地是富余的,农夫以最低的价格租到的土地可以称为边际土地。第二个农夫汤姆也过来了,他也看中了最肥沃的草甸地,于是和杰克进行价格竞争,这个时候农夫就变得不那么稀缺了,而草甸地变得更加稀缺了,经过竞争,结果肯定会是出价高的拥有草甸地,出价低的只能去耕种灌木地,而且会趋向于草甸地每英亩比灌木地租金高5吨粮食价格,因为这样才能保证两个农夫的收益基本一致,否则收益少的一方必然倾向抬价或者降价去租对方拥有的土地,这个时候边际土地就变成灌木地了。第三个农夫马克也来到了这个镇子,这时土地就变得更加稀缺了,而农夫彻底失去了稀缺性,马克租下了最贫瘠的草场地,而肥沃的草甸地和次肥沃的草场地立刻会涨价,维持每英亩草甸地比灌木地高5吨粮食的价格,而灌木地比草场地高3吨粮食的价格,边际土地变成了草场地。
由此可见稀缺完全取决于供求关系,供求关系一旦变化,稀缺性也就随之变化。稀缺性决定了价格,稀缺资源的价格长期来看取决于它和边际资源的价值差,就如模型中稀缺土地的价格取决于和边际土地的价值差。回到前文的几个问题,其实咖啡本身不稀缺,爆米花也一点都不稀缺,房子也没有那么稀缺,但是星巴克的咖啡店总是开着繁华的商业区或者写字楼,要么就是旅客如潮的机场和高铁站,咖啡不稀缺,那些繁华地段上的咖啡可是稀缺资源。同样,一家电影院,你只能在它一家店买到爆米花,独此一家,你说它稀缺不稀缺?靠近地铁的房子交通方便,数量有限,明显也是稀缺资源,它比偏远郊区房子方便多少,那么它的价格就比郊区房子贵多少。
稀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瞬间逆转的。李嘉图的模型里已经清楚表明了,没有农夫的时候,农夫是稀缺的,土地是不稀缺的,而一旦来了几个农夫之后,稀缺性瞬间逆转,农夫不在稀缺,而肥沃的土地变成了稀缺资源。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需要时刻注意这一点。去年大家普遍都注意到了天价学区房的新闻,在国内优质学区房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目前学区划分都是政策规定的,一旦现有政策变化,比如说废除学区划分或者说重新划分,可能就使得原来属于稀缺资源的学区房瞬间变得毫无稀缺性可言,那么投资学区房的人就可能要血本无归了,所以这件事其实是存在很大的政策风险的,因为它的稀缺性不是市场赋予的,而是政策给与的,一旦政策变化,稀缺性可能就立马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成功的商业模式本质上都是在营造一种稀缺性。我们都坐过高铁和飞机,通常商务座和头等舱都是普通坐席价格的好几倍,而实际上提供的服务都是把人从A地送到B地,只不过商务座和头等舱空间大一些,座椅稍微舒服一些,更重要的是数量很稀少,营造出了稀缺性,所以价格可以翻好几倍,商家的利润空间也提高不少。前面提到的星巴克咖啡也是在做营造一种稀缺性的生意,他抢占客流量大的黄金位置,然后提供黄金地段的咖啡,这样的咖啡必然是稀缺的,所以星巴克能获得更高的溢价和利润。为了营造这种稀缺性,商家有时候甚至宁愿主动提高生产成本,故意提供差一档的服务。IBM曾经生产过一种打印机,使用便捷且速度奇快,为了获取商业上更大的成功,IBM又生产了一款打印速度慢一些更低端的打印机,重新设计,然后制模生产显然是成本很高的,于是IBM在原来打印机上增加了一块芯片,专门是打印速度变慢,这样打印机其实生产成本更高,但会使得打印速度快的打印机显得更加稀缺,可以卖更好的价格,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注意到杭州的楼市出现了不少高低配的楼盘,所谓高低配楼盘是指排屋和高层楼房混合的小区,细想一下,发现开发商也是在利用稀缺性实现商业上增值的模式。拿地的时候政府部门已经规定好了楼盘的容积率,高层住宅肯定不如城市排屋稀缺,这就决定了同一个小区,排屋单位面积价格是高层住宅的好几倍,相同建筑容积率下,全部盖高层住宅楼收益肯定不如排屋加高层住宅的模式。
所有的商业活动都是围绕稀缺而展开,大家都有稀缺,所以才需要交易,而交易犹如社会生活的血液。本书的副标题是“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面对日常生活的现象,甚至小事,都能理性地、细致地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发现其中有趣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