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也好,阶级也罢,北大才女也说过寒门仍可出贵子,今天我想聊聊我们三四线小城的故事。
今年也是赶巧,我的高中、大学在这两周都在统计校友通讯录。简单介绍一下,我的高中,当年是我们这个四线城市最好的高中,我当时的中考成绩是全市200名左右,卡着分数线进了实验班,班里还有来自各个县的好学生;我的大学,是我们省农林专业的第一,但是是二本学校,录取分数比一本线低十分左右。
我的高考成绩在高中班级是48名,一共有44名同学考入重点大学,也就是一本院校,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复读,第二年考入一本院校。毕业后多数又读了研,目前在北京20余人,工作范围涵盖了公务员、医生、银行、证券、建设工程领域;在家乡的有13人,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机关单位以及医院)、银行,有两人在企业,一位是自家企业,一位是做建筑设计;其他人分布在各个地方,从事的工作有医生、研究所研究人员、电网职工、银行以及国企职工。
我在大学的成绩中等,我的同班同学大概有一半选择了读研,毕业后的去向以本省行政事业单位居多,外省市的较少。本科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的同学中,乡镇公务员居多,其他都是在本地企业做职员。
我不能说再过十年,这些人的层次一定会有差距,但是大概率是的,不排除一些人通过努力和机遇有大幅度的跳跃和提升,多数人的生活已经被当初的选择和层次定位了。
就拿我来说吧,30岁,不读博的话我未来的生活就是在事业单位拿一个高级职称,尽可能跻身本市专业领域的专家行列。在本省地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同学基本都是这个路子。
那些在北大某医院,中国某研究所的人呢,再过十年二十年,或许可以成为全国xx专家,甚至世界某领域的专家。
不单单是因为他们智商高,而在于他们所在的平台和层次。
不同层次接触到的人物、事物、资源不同,我们不能奢求一个地级市的单位能接触到部级单位的资源。不得不说,高层次能带来更多的机会,高层次能带来更多的资源,高层次能提升个人眼界,甚至影响到后代的教育。
当然,层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想要改变现状,可以通过提升学历、内部遴选晋升等多种渠道来提高自己的层次。
有些事情,过来了再回头看才能明白,希望这个道理明白的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