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真的就这么过去了,没有以往的伤感,可能是因为接下来的任务很重,没有时间想别的。思考本身已经足够花去一个人的气力。
早看过一种观点说,一个人的知识层面越高,就越不怕死。我觉得这就是无知者无畏。一个人知道的越多,困惑也就越多,因此他越是博学,越是为自己的无知而困惑。
最近越来越觉得自己书读的太少了,但相比从前的虚度光阴,反而有些庆幸自己那时不是特别勤奋,如果早早读到那些书,可能现在就没有那么迫切的愿望想要看更多的书了。知识积累的外延是个神奇的界限,当你自己的知识圈形成以后你会想不断向外拓展它,以便达成自己意识里的一种理想状态,可惜这一点实在没几个人能做到,但作为一个普通人,阅读至少让人开始怀疑。
怀疑本身就很可贵,有些人曾经质疑过读大学到底有没有用,大学生又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以前还会苦口婆心的讲读大学至少可以让人思考更深一些的东西。现在想来,问这句话的人其实是说读书有什么用,人家既然都这么问了,自己还枉费唇舌,真是连发问的人都不如。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感受,对于一件事儿了解的越多,越不相信。不相信任何一方的观点,哪怕它很有分量。因为我们开始从本质上怀疑堆积答案的人是不是出了问题,每每被找不到真相困扰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直笔责赵盾的董狐,不断慨叹人心不古,却不忘躲起来盘自己的算盘期待别人去古去直。
很久以来想写一点东西却无从下笔,想到的那些支离破碎老是拼不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其实只是自己懒习惯了,一个人适应了一种模式后实在不容易跳出来,特别是这种模式关乎你吃饭的大事,我很佩服那些可以不吃饭也要追求真相的人,仰慕与钦佩之后我还是得为生计着想。总安慰自己说等条件再成熟一些就去关注那些困扰自己的东西。其实能找到理由拖延的也找得到理由不再坚持,生活中的饭是吃不完的,吃了一顿还得想下一顿,吃饱了自己还得喂饱身边的人,付诸实践远不是一个决心就能实现的简单目标,怀疑成了最对得起自己的廉价的安慰。
本来一年伊始,万象更新,应该是给自己找目标,定计划的时候。可想来想去居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到一个词叫瓶颈,不是说自己过了这段就能大彻大悟,但现在的尴尬的确是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介于旧与新的临界点。
我曾经无比享受这种煎熬,以为这是人能成长的最难得的过程,这种观点被不断推翻又重新立起,现在暂时又占据了上风。还是难受点儿好,难受活的真切。老话说,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
这样一种状态也有人说叫作,叫矫情。我说这真不是矫情,是思考的结果。矫情这个词不知道强行抑制了多少次成长。对一个人的思念被认为是矫情,对过去的怀念被认为是矫情,对一个问题的执着还是被认为是矫情。老听到有人说,我怎么这么矫情,自己都不敢迈过那个圈,在圈里转着走,累计的路程再长能走多远。
每次有类似的想法都是下午,不知道为什么?无论如何,庆幸自己学会怀疑,无论如何,2017年从思考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