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三月访陈孝女祠、李国标家祠时,就打算去鹤溪村看看,由于当天时间关系而作罢。近日再骑龙华,正为补上。
去之前了解,鹤溪村是一个古村,座落于沙河西岸。村中有一座比较特殊的家庙,沙河边有一座“文昌塔”。从地图看地貌,感觉环境不错。
那日,离开旭日古村,便去往鹤溪村。过龙华桥后,顺着沙河,折向南骑行。但见晚稻还没有收割,一派田园风光,令人愉快。
直接来到古村。一排古建筑,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场坪前有一大风水塘,水平清碧。
首先来到关氏家庙。印象深的是,门前有一对石狮,显得庄重威严。场坪有一对功名石,麻石砌筑,为“墩上加碑,碑上加狮”的三层结构,这种形制也很少见,显示出特别之处。其中一块碑上刻着“钦命福建汀邵总镇府、奉旨赏戴花翎,十九世孙镇国立,同治七年季秋吉日”字样。
旁边地上,有一块厚重的平板石,上阳刻“永昌书室”四字。想必是鹤溪村以前的书室遗留。
关氏家庙门框、门墩都是红砂岩材质。对联:德膺厚福,义乐长春。门头匾额刻写“关氏家庙”。两边有壁画。屋面辘筒瓦,顶为博古脊。
祠内有一口古井。注意到井沿口由一整块麻石打造而成,可见是真下功夫。上堂为供奉祭祀场所,挂有“德义堂”木匾。
接着来到西头的愈南公家庙。
愈南公家庙的特别之处,是奉诰命而建,材质形式特别,是个人及家族荣誉地位的象征。
门前有开放式的矮墙院,也有一对石狮。另外,在三层牌坊式门楼的两侧石柱上,还各立有一只小石狮。门楼全由红砂岩建造。三门,拱顶,中高为正门。门楣上匾阳刻“愈南公家庙”,据了解,该匾由清翰林院进士凌云所书。匾上方还有一块竖刻“诰命”二字的牌匾。门外左墙上嵌有一牌,显示愈南公家庙为博罗县文保单位。
由于门是关着的,不了解里面的具体情况。从门缝看去,二进,中部为天井。天井两边各一方台,台中各植一棵鸡蛋花树,老杆苍虬,貌似有年头了,高探出门外。
后堂空间有六柱支撑。中间墙上隐见一匾,上写“孝恩堂”。
阳光射进天井一角,屋顶爬着些许藤草,已枯黄。静静的院井,建筑古朴,历史感甚强。
所见大致这样。
据了解,鹤溪村关氏,是明代从广东南雄珠玑巷迁来的,在此繁衍生息,至今有近600年历史,可见比旭日古村历史还要悠久。
愈南公家庙建于清同治年间。该庙记载了从鹤溪村走出的关氏兄弟(关镇国和关镇邦)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故事。关氏兄弟效命清朝,战功显赫,深受朝廷器重。关镇邦死后,当时的清政府特下旨,准其兄关镇国在家乡建立家庙,以表彰关家效忠朝廷的事迹。上文提到的功名石荣誉同理。愈南公为关氏兄弟祖父。
此举对于朝廷和关镇国家族,可谓是双赢,这是其中一面。而对于被统治一面,大概又是不同的看法态度。
后去了沙河边的“文昌阁”。实际所见叫“红岗阁”,是以此地红岗而命名。据阁一层内壁的重建碑记了解,此阁于1988年冬重建,始建于清咸丰末同治初。由于字体不整,加上照片不清,难以读全。
塔无非关乎风水。一指文运,也即指官运仕途;二指具体的风水,譬如镇压鬼怪异事,以祈求平安,风调雨顺。
但不知早先是不是就叫“红岗阁”,又是出于何意所修?
据现场看,此阁建造比较粗糙,以重建碑记来看,显得不精细。一座精美的古塔建筑会流传很久,这才是建塔的价值意义。不然,三五十年就倒塌了,修它干嘛?此阁与愈南公家庙所体现出的精神气质不大相称。当然,这仅个人看法,不足为怪。
另,鹤溪村有每年大年初一“添丁”上灯的习俗。龙华陈孝女祠周边,大抵都有此习俗,近如旭日古村,远可至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