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缩写H. pylori,Hp)是一种古细菌,但非人类共生菌,对人体而言是一种有害菌,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全球分布态势。
Hp感染被证实与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胃恶性肿瘤(胃癌,MALT淋巴瘤)等密切相关。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或并发症,但所有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即Hp胃炎。
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之间的因果关系符合科赫法则(Koch's rule)。Hp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主要是经口传播)。因此,Hp感染无论有无症状,伴或不伴有消化性溃疡和胃癌,都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根据WHO资料,我国胃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的42.6%和45.0%。肠型胃癌(占胃癌极大多数)发生模式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一肠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胃癌,已获得公认。Hp感染者均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在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Hp感染在肠型胃癌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研究证实一旦感染Hp,不经治疗难以自愈,尽早根除Hp可有效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有效减少传染源。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中指出,Hp感染是目前预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根除Hp可降低我国的胃癌发生风险,有效预防胃癌,根除Hp应成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我国Hp感染的检测和治疗已有30余年的历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是Hp高感染率国家,尤其是青年人群有较高的Hp感染率。因此深入研究Hp的致病机制,探索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减少Hp的发生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大量研究证明,排除并发疾病及社区再感染率高等抗衡因素外,对Hp进行根除治疗利大于弊,但我国关于是否根除Hp方面,国内专家同意率仅为69%,究其原因在于医疗价格、药物规范使用、治疗依从性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方面。
国内共识推荐的根除Hp方案为标准的铋剂四联方案(10d或14d)。研究发现抗生素的联合大量应用可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肠道对致病菌抗定植能力减弱,各种过路菌及耐药菌株乘机形成优势菌群定植于肠道大量繁殖,而致病菌株的增多可再次造成肠道定植菌的进一步减少;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使得胃内pH升高,这也是过路菌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以上原因致肠道微生态环境发生不良变化,出现腹胀、纳差、腹泻及便秘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还可以引起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甚至发生伪膜性肠炎。
欧美及日本等国对Hp感染患者接受抑酸剂和抗生素联合治疗后,发生艰难梭状芽孢菌性腹泻并已予以关注。
因此,《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提出探索性的研究措施,如联合应用微生态制剂,抗氧化剂等非抗生素制剂,以改变或完善现有的抗菌治疗方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胡伏莲教授在全国幽门螺杆菌疾病诊治临床论坛发表了“幽门螺杆菌治疗新路径”的述评,强调抗生素之外其他途径的重要性。
岩藻多糖(Fucoidan),又名褐藻糖胶,是一种褐藻中特有的含有硫酸基的天然活性多糖,主要存在于海带、裙带菜、巨藻、墨角藻等褐藻的细胞壁基质、细胞间隙及分泌的黏液中。
科学家通过体外实验发现岩藻多糖抑制Hp与胃部细胞的黏附作用,通过进一步免疫印迹实验发现,Hp表面具有岩藻多糖特异性结合蛋白,能够与岩藻多糖结合,从而达到抑制Hp黏附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岩藻多糖在浓度100μg/mL时,能够有效抑制Hp与胃黏膜黏蛋白的结合;每天喂食0.5%的岩藻多糖溶液,可以减轻小鼠由Hp引起的胃炎症状,同时能够改善胃炎,降低胃的重量。研究人员选取Hp阳性人群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每天服用1克岩藻多糖,持续8周,Hp的阳性率下降为只有30%。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突破幽门螺杆菌治疗瓶颈,借力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优质资源,不断完善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探索,进行一项90位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临床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岩藻多糖的幽门螺杆菌清除有效率达77.3%,与标准四联疗法清除有效率接近,而岩藻多糖联合四联疗法清除率可达到100%。
岩藻多糖的化学结构明确,已被确认是一种功能性食品,广泛应用在食品、药品、保健品等多个领域。多项研究证实摄入岩藻多糖可以清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抗炎、增强抵抗力等均会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随着人们对岩藻多糖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食品保健和医药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GECA),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癌学组,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健康管理与体检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 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 2019,39(5):310-316.
2 Malfertheiner P, Megraud F, O’Morain CA, et a1.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V/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J].Gut, 2017, 66(1):6-30.
3张潢田, 程芮. 换个角度看幽门螺杆菌[J].中华内科杂志, 2017, 56(5): 331-334.
4冯跃, 张川, 张潢田. 重新审视幽门螺杆菌的诊治[J].中华消化杂志, 2017, 37 (7):488-491.
5 Rugge M, Genta RM, Di Mario F, et al. Gastric cancer as preventable disease [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7, 15(12): 1833-1843.
6叶剑芳, 洪军波, 胡奕, 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复发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内科杂志, 2018, 57(3): 223-225.
7 Chua EG, Verbrugghe P, Perkins TT, et al. Fucoidans disrupt adher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o ags cells in vitro[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5:120981.
8 Shibata H, Iimuro M, Uchiya N, et al. Preventive effects of cladosiphon fucoidan against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mongolian gerbils[J]. Helicobacter, 2003, 8(1):59-65.
9 Cai JM, Kim TS, Jang JY, 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anti- helicobacter pylori activities of FEMY- R7 composed of fucoidan and evening primrose extrac[J]. Laboratory Animal Research, 2014, 30(1): 28-34.
10 Kim TS, Shin K, Jeon JH,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nti- Helicobacter pylori activities of FEMY- R7 composed of Laminaria japonica and Oenothera biennis extracts in mice and humans[J]. Laboratory Animal Research, 2015,31(1):7-12.
更多健康资讯,请关注BMSFu岩藻多糖。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