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篇文章火爆了朋友圈,文章讲的是一种新型的育儿方法——哭声免疫法“哭时不抱,不哭才抱”这样子就可以让孩子知道哭的时候妈妈不喜欢,不哭才喜欢,而孩子也慢慢知道不哭才有得抱。这个理论是一个叫约翰的人在19世纪提出的教育理论。实验对象的名字是小艾伯特。然而这位提出理论的教育学家,他自己的孩子又怎样呢?经过他训练的大儿子自杀身亡,女儿多次自杀,小儿子流浪,而可怜的小艾伯特也在6岁时去世。所以他这个理论就是一个伪科学。
首先哭是婴儿的表达语言。他饿了,他要告诉你“我要吃啦”。拉粑粑了,他要告诉你“我要换尿布了”。他想睡觉了,他要告诉你“可以来哄我了”。他无聊了,他要告诉你“快来和我玩儿吧”。
其次,你觉得孩子的出生他自己觉得是快乐的吗?
我觉得不是。设想一下一个处在陌生环境,没有任何表达能力完全要依赖别人存活的幼小生命。他面临的是无助脆弱害怕。所以除了生理需要以外,他也会经常确认一下我是安全的吗?有人爱我吗?所以如果哭声得不到回应,他就会缺乏安全感,也不会觉得他是被爱着的。长久以往也就感觉不到这个世界的善意。
0-3岁是孩子形成心理安全感和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在将来的发展中孩子就会出现不自信,胆小,无法于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等问题。在这个时期里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哭都需要被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