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日本年度票房冠军《你的名字》终于在12月2日登上了国内荧屏,而我也是早早买好了首映场的票,等待着欣赏这部口碑爆炸的作品。也正是在刚才,我走出了影院,看着凌晨两点墨色天空下泛绿的白色灯光,从胸口感到了平静的澎湃。
我没哭,但我比哭了更激动。
廉价的眼泪与珍贵的眼泪
坦白来说,随着文艺作品的发展,我们的眼泪越来越廉价了。编剧和导演以及音乐监督已经深知怎样的剧情会让我们感动,怎样的镜头会让我们震撼,怎样的音乐能勾起我们的情绪。一小段歌颂母爱或者父爱的剧情,一个镜头拍摄父母苍老而和蔼的脸,一段悠扬感人肺腑的音乐。只需要十几秒,一个熟练的团队就能让观众哭出来。这样的微电影或者短片网上有很多,我们甚至都知道这些套路,然而一旦画面出现,音乐响起,眼泪还是会溢出眼眶。因为我们都有父母,我们能感同身受。
而我之所以喜欢新海诚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不赚这种廉价的眼泪。
我曾在看《星之声》的时候哭过,是因为那封8.6光年之外发来的短信;我曾在看《秒速五厘米》的时候哭过,是因为那份13年的渐行渐远;我曾在看《言叶之庭》的时候哭过,是因为那对相差12岁的胆小鬼敞开心扉。但我看《你的名字》没有哭,一方面是因为影片的主基调是明亮的,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没有很明显的泪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单身,也早已过了那个对爱情满是美好憧憬的年岁,我会代入进去,我会感动,但没那么容易哭出来了。不知为何,开演没有两分钟我就有一点想哭的感觉,后面也在莫名其妙的地方几度鼻酸,不过最终还是平静地看完没有哭出来。
我想,看电影会不会哭,是跟个人经历有关的。不同的人,泪点也不一样。就像《秒速五厘米》中,我为爱情归于平淡的现实而哭,有些人为了贵树多年的等待而哭,也有人为了澄田花苗而哭。新海诚只是在平淡地把自己的故事按照自己的节奏娓娓道来,就如同他之前的每一部作品,他将想表达的东西全都揉进影片中,有的明了,有的隐晦,有的甚至模棱两可,但如果你的经历,你的情感与之相合,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哭出来。不是因为悲惨,也不是因为某种万人皆有的冲动,而是因为独一无二的你自己。
这样的眼泪,弥足珍贵。不过并非所有激动,都要用眼泪来证明。
当新海诚不再高估自己
我一直跟所有人强调,不要拿新海诚和宫崎骏去比较,虽然许多媒体与观众都将新海诚视为宫崎骏的接班人,但他们的作品风格实在是天差地别。宫崎骏擅长驾驭大故事,能够把一段充满幻想的复杂故事讲得老少皆宜,把深层次的内容埋藏在剧情与人物中,等待观众去发掘;而新海诚则是写实派,能够迅速让观众代入并且感同身受,擅长细腻情感的表现,把深层次的内容蕴含在人物的一举一动与一颦一簇中,让观众去感受。
一旦遇到了大故事,新海诚就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秒速五厘米》之后他选择了制作长片《追逐繁星的孩子》,这部作品讲了一个大故事,而且抛弃了新海诚熟悉的写实风格,所以这成了他评价最低的长片。而之前的作品《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虽然故事内容不算太复杂,却涉及到很多大的科幻设定,导致故事线很不明了,虽然多加解释也未能让观众明白到底在讲什么,反倒更加削弱了故事本身,所以评价也不如《秒速五厘米》与《言叶之庭》来得高。而这两部评价最高的作品,首先都是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他的写实风效果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剧情简单,且不说一句话就能总结,剧情发展也全都走单一线路,按照时间顺序,顶多做一点小的插叙,故事线十分完整。故事本身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那么一切的亮点全在情感表现与拿捏上。像这样的动画电影,恐怕除了新海诚也没有别人做得出来。
制作《追逐繁星的孩子》,可以说是新海诚多少有一点高估自己,认为自己已经足以驾驭那样一个故事了,而事实告诉他,还不能。那么他就应该一直维持着原有的路子,做类似前两部成功作品一样的小故事,时长一小时以内的电影吗?当然不。新海诚的功力也在越来越强,他的受挫只是因为步子迈大了,当他不再高估自己,稳步前行,《你的名字》就诞生了。
这部电影比起前几部来说,剧本可以算得上是大故事,并且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故事,却也没有大到让人难以消化。层层递进的剧情,如同游戏角色切换一般简明的双线叙事,只要认真看,一遍就能看懂。同时,这个故事虽然涉及到幻想的部分,却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在现实当中,新海诚依然可以发挥自己的写实优势提高表现力。开场没一会儿便迅速让观众代入,剧情快节奏推进,突然缓慢加反转,再从缓慢逐渐加速直到高潮。在这样的完美节奏里,我看到了一个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却开始蜕变的新海诚。他迈出了自己在大故事上的第一步,也是成功到令人难以置信的一步。他自己也未曾想到这部电影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不过有了这次成功,相信我们可以期待他之后的作品能够驾驭更大的故事,给我们更多的震撼了。
永恒的“孤悲”
熟悉《言叶之庭》的观众应该都知道“孤悲”这个词,这是《言叶之庭》的主题,也是新海诚想要表达的核心。在日本的万叶假名时代,“恋”这个字曾经被写作“孤悲”,充分体现出了爱情那种灵魂深处的孤独与远远望着对方可望而不可及的悲伤。而纵观新海诚的所有作品,又有哪一部里的爱情不是如此呢?哪一次的“恋”不是从“孤悲”开始呢?
《你的名字》也是如此,相信关注这部电影的人从预告片里就能知道这是一个男女主人公交换了身体的故事。从惊讶到体验完全不同的生活,从彼此互不信任到彼此追寻,这部作品将恋爱的孤独表现得如同夜空中的两颗星星,从地上望去,他们像是彼此相连,但实际上在静默的宇宙中,他们相隔着无法企及的距离。就像是远野贵树在孤独中不敢主动联系筱原明里却又苦苦等待,也像是雪野百香里明知道自己对秋月孝雄的心意却因为胆怯而选择不去面对,恐怕在每一段爱情当中,最能够触及人们心灵的,能够让每个人回忆曾经的,都是那种孤独地希求某人,几乎渴望得到救赎的心情吧。
实际上来说,《言叶之庭》也算是完满的结局,只要听完那首片尾曲,就能看到雪野百香里和秋月孝雄终将勇敢面对彼此的征兆,当然这在小说里更加明显,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结局只是为了给我们留下遐想的空间,还有顺便显出诚哥的文艺范。孤悲是永恒的,却不是每一份孤悲都没有结果。当承担了那份孤独,在悲伤中努力前行,“恋”也就有了结果。追寻,这是新海诚最喜欢的事情。让贵树去追寻明里的存在吧,让孝雄去追寻百香里的真心吧,面对孤悲,努力地追寻,可能像贵树一样迷失了自己,最终释然,也可能像孝雄一样救赎了爱人,也被爱人所救赎。《你的名字》也是一样,在追寻中,我们终将找到自己,而到了最后,我们还能遇到彼此吗?
这是个孤悲的故事,这是个追寻的故事。
这是新海诚献给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谈及缺点:并不属于世界的神作
虽然这部电影在日本的口碑爆棚,我也认为这是一部神作,不过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其他国家能受到同样的评价。
首先说,写实主义带来的强烈代入感是我们其他国家的观众难以体会的,像日本观众那样看到一个惟妙惟肖的站台和指示牌就仿佛置身于那个地方的临场感,我们没有,这就对影片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次抛开画面不谈,这部电影里有不少地方都若有若无地体现着日本独特的文化,日本观众看到了可能会有所感,有所反思,但在其他国家的一般观众看来,就有些平淡无奇。最后,由于高评价,大家对这部电影的期待也很高。许多原本对日本动漫电影不怎么感兴趣的人也可能来尝尝鲜,其中或许会有从此爱上新海诚作品的观众,但也更可能出现的确对日本文化与这种剧情毫无兴趣的观众。几乎没有动作戏的《你的名字》除了新海诚式美景以外并没有别的方法来刺激这些观众的视觉感官,也没有能让大部分人哭出来的虐恋苦情戏码来让这些观众动容。我不难想象这些观众们一边纳闷这部片子为什么评价这么高,一遍中途离场的情景。
简单说,这并不是一部属于世界的神作,它身上有着新海诚的烙印,也有着一些日本的烙印。如果不去理解电影的深意,那就只是一部剧情不错的故事片而已。只有去读懂其中的情感与内里,这才能是一部神作。而显然,不是每个人都恰好能够理解这些,尤其是日本以外的观众。
按照计划,《你的名字》应该会参与明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角逐,不过我并不认为它能够拿奖,毕竟从2001年设立至今,得到这个奖项的非欧美作品只有宫崎骏的传奇巨作《千与千寻》。没有大场面,没有西方观众喜欢的叙事手法,没有特殊文化加成,也没有能令人难以否定的特质,仅凭一个好故事和本土的高票房,《你的名字》显然很难压过风靡世界老少咸宜的《疯狂动物城》。
当然,这不妨碍《你的名字》在喜欢它的人心中拥有很高的地位,有些人一定会去再去影院刷几次,比如写下这篇影评的我。
最后说一点个人的感觉,RADWIMPS的音乐虽然也很不错,但是私以为还是天门的音乐最适合新海诚的风格。而且一部电影中多次出现歌曲,而且都是同一个人唱的,感觉上多少有些违和。像《秒速五厘米》和《言叶之庭》中那种片尾曲一响瞬间一切推向极致的感觉并没有出现。
总结
一样的随便暂停就是一张壁纸,不一样的大故事;一样的细腻刻画,不一样的叙事手法。如果你曾经看过新海诚,你会见到一个新的新海诚;如果你没看过新海诚,你会迫不及待去看看之前的新海诚。一部适合带着对象或者还没追上的对象一同观赏的电影,一部让你感受到平淡中震撼的电影,一部你可能钟爱一生的电影。
感兴趣的话就尽量去影院看看吧,当然,如果你是一个人,那请做好被虐的准备。等到我多看几次,并且该看的人都已经看过我不必担心剧透被人打的时候,或许我会再做一个深一点的影评。
我是沉船,理智的浅思者,沉静的普通人,幸福的哲论家。无论是生活品读,时事点评还是思想传播。我的文字永远以让人们幸福为目的。如果你觉得我的文字让你有所收获,欢迎关注我。沉船守着宝藏,静静等你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