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骈体文,数者不可不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
--《曾国藩家书 告纪泽书》
曾国藩在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谈到了什么是看书,什么是读书,认为两者不可或缺。根据他的陈述可以断定,他所谓看书,就是只动眼睛不动嘴巴,举的例子是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周易折中。所谓读书,就是要高声朗诵,所举的例子是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会王之文。他认为,后者如果不读只看,则无法体会其中雄伟的气概、意味深远的音韵。
但是什么样的书适合看,什么样的书适合读呢?从他举的例子里,我们大体也能悟到基本原则。各种《经》需要我们仔细体会其中的深意的,需要朗诵;韵文和经典的散文需要体会文字音韵之美的,需要朗诵。如果对照经史子集的传统分类,经和部分子、集需要朗诵,史和大部分子集只需要不出声地看即可。
在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亦能发现大致相同的道理。作者亦将阅读的目的分为三种:获取资讯、娱乐、增强理解力。获取资讯应该属于“看书”一类,而增进理解力属于“读书”这一类。曾公的分类是针对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学的,中国的经、子、集都是简短的文章,适合背诵朗诵,而如今“读书”的定义不能仅仅局限于“朗诵”。比如西方的哲学、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字数繁多,且概念专业复杂,根本不适合朗诵阅读。
曾经在读书会上,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广泛阅读还是精读哪个更重要?从上文可看出去,广泛阅读是“看书”,精读是“读书”,何者更重要呢?个人认为还是精读更加重要,从阅读层次来看,精读属于更高的层次: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而泛读属于较低层次: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从阅读的目的来看,精读是为了磨砺心智,增长智慧,而泛读是为了拓宽眼界,增长知识。
“看书”是从外到内的,是为了攻城略地,增加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修身、修心。所以,看书要求的是“日知其所无”,每天知道点新东西,能够为学日益。
“读书”是从内到外的,是为了守住内心的东西,那东西主要不是知识,而是人生的理念、意志、情趣。读书的要求是“无忘其所能”,需要认真读、反复读,直至书与人融为一体。
最后附上《如何阅读一本书》最后一章关于读书与心智的成长的论述,供大家参考。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因此,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你不只要能读得好,还要有能力分辨出哪些书能帮助你增进阅读能力。一本消遣或娱乐性的书可能会给你带来一时的欢愉,但是除了享乐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了。我们并不是反对娱乐性的作品,我们要强调的是这类书无法让你增进阅读的技巧。只是报导一些你不知道的事实,却没法让你增进对这些事实的理解的书,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讯息而阅读,就跟为了娱乐阅读一样,没法帮助你心智的成长。也许看起来你会以为是有所成长,但那只是因为你脑袋里多了一些你没读这本书之前所没有的讯息而已。然而,你的心智基本上跟过去没什么两样,只是阅读数量改变了,技巧却毫无进步。”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二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