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医学实践创新与志愿服务公益训练营
2019年暑期,首都医科大学景汇泉教授创办的“医学实践创新与志愿服务公益训练营”已是第9期开营,成为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志愿服务工作站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创新亮点。景汇泉教授从事国内医学院校教学一线工作长达25年,始终站在医学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沿,一直创新践行着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与使命。
临床医学方面的教育,是当下中国各大医学院校落实学生基础教育的难题,对此,景汇泉教授颇有感触。因此,自2016年起,景汇泉教授就开始将改变临床教育的想法付诸实践,为后来创建“”公益训练营”的想法落地,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早年,在扎根一线医学教学的过程中,景汇泉教授就发现了国内体制内教育存在重大的缺失。例如,学生在中学期间,很少接触职业教育,因此填报志愿时无从下手,就业时择业也非常盲从。而且,因为缺少职业规划与指导,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差甚远,能力也与岗位需求严重不匹配。另外,中学生、大学生对健康、医学缺乏足够的了解,也会导致因为身体健康而影响学业的问题。而国内学生缺少必要的基础健康教育,也是目前国内教育所面临的尴尬现状。
所以,作为预防医学科班出身,最后选择做社会学博士后的景汇泉教授,决心投身医学教育与社会的结合领域,为改变这种现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她也希望通过她的努力,让在校的学生意识到职场与社会的残酷性,远离毫无意义的逃课玩耍、打游戏、追热剧。趁着大好的青春时光,扎扎实实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与技能。
而通过公益训练营,让孩子的健康观念得到提升,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传道、授业方式。
而且,她也意识到,在临床教育方面,国内的医学教育普遍缺少早期接触临床的教育。虽然在医学类高校,临床医学教育是最基本,但是其实际落地层面,却困难甚多,招生阶段只对分数的要求让医学的学生对临床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对医生职业的热爱。
在这方面,景汇泉认为,目前,因为国内招生规模大与师资力量薄弱的矛盾,短期内无法调和,导致医学教育的精细化、差异化面临重重困难。而这种教学方式,与其它专业的高等教学一样,是一种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与国外医学教育的精英教育有很大差距。
因此,景汇泉教授作为最早期的《临床医学导论》课的骨干教师之一,也在临床教育的钻研方面不遗余力。而她主导创办的训练营,就能从多方面提升医学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通过公益训练营,可以让年轻的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医学,具有医者仁心。也避免出现很多医生终生都没有上过救护车,感受生死时速的遗憾。更可以让临床教育不只是流于形式,让学生树立职业价值感、使命感。
其次,在训练营课程内容设计上,景汇泉教授充分考虑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从知识拓展培训、医学专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能力提高等四个方向着手,让孩子们通过参观高新企业,观摩手术、跟随查房、陪同出诊、跟随急救车实训等学习过程,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医学责任感、成就感,更能提升营员,在各种医学场景下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谈及她创办训练营的初衷时,景汇泉教授表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为社会培养优秀医者的责任,更何况她是医科大学的教授。她现在有能力,也有意愿做好训练营的工作,而且,她算过一笔账,一个医生一生能服务10万个患者,通过一个小小的训练营,就可以惠及上亿人。因此,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伟大事业,非常值得坚持。
景汇泉教授认为,在临床医学方面,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也是决定中国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她主导创办的训练营,就是让更多的高中孩子、高校的学生,提早接触医学、了解医学、热爱医学的窗口。
景汇泉教授表示,她希望通过训练营,传递给准医学生们一个理念:涓涓溪流,足以汇成江海。她也坚信,如果每个人都心存医者仁心,人们所期待的中国梦、健康梦也就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