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曾说过:“以我观书,以书观我。”
前两天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疑问:“如何做到每年读50本书?”
我想如果按照有关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只有0.7本的数量来看,每年阅读50本书的话简直如同“天文数字”一般。
我这样说虽有些夸张,可是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儿女来说每年阅读量仅有0.7本书实在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
不过对于这个天文数字若是按照目标法分解下来的话其实并不多,可关键是要看我们是否明白读书的意义?以及读书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有何用等问题,我想大家或许才能够重新找回读书的动力。
复旦教授陈果老师曾说过:“以我观书,以书观我。”这是她认为读书的用处所在。
对于年少时的我们来说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是认识与了解世界的一种途径。它就如同小树的养料一般,我们只有在它的供养之下才能够茁壮成长。
当我们掌握知识之后,我们可以获取相应技能、以及学历,从而更好地找到工作,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
然而或许是在教科书、学分制多年的“压制”之下,使得走出校园后的我们不愿再拿起书本,认认真真地读上一本书,可随着我们步入到社会之后,我们会逐渐地发现其实“外面”的世界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丰富多彩。
尤其是在我们结婚生子后,生活往往比学生时代的三点一线还要单一,并且所接触的人转来转去也都是那么几个熟人,因此读不读书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反正大家都差不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在有了孩子之后的人就停止成长的一大原因。
然而生活仍在继续,我们每天都需要应付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有可能会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发生。我们虽然自身拒绝了成长,可所遇之事并不会依据你的能力大小而发生。
在这当中我们难免就会有一种被事“逼迫”成长的感觉。处于这样感觉时的我们往往是束手无策,且又无可奈何的,而若是想摆脱这样的困境,我们除了去向同伴、长者,寻求帮助与解困之外,似乎别无他法,而这样的寻求方式也未必见效。
可若是平日里我们有阅读习惯的话,或许我们在书中,或者说是在以往储存在脑海中的知识就能够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不但可以从书中找到困扰我们的答案,就如同杨绛先生所说的那样:“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这是与智者平等对话的一种方式,虽无法立马见效,但是总有一日在某时某地,或者在某种情况之下派上用场。
这就好比“知识的复利效应”概念一样。平常我们可能以为学习就像加法,像一条线那样平缓,学一点是一点,但其实学习是乘法,像一条曲线那样,积累到某个阶段会呈指数级突飞猛进。
我们的学习就像银行存款利息一样,知识增长按复利计算。我们在其他领域学到的知识会推动学习的速度。看似零散的知识之间会产生化学反应,融会贯通,产生出爆炸性创想。
我之前在文章中也提到过,上大学时自己喜欢看成功学方面的书籍,可总觉得自己好笨,记不住书中的内容,看了似乎就忘记一样。直到有一次一位同学心情不好我去安慰她时,意外的发现之前所阅读的书籍都融入到了我的脑海之中,只不过在此之前由于没有合理的输出机会,所以看过的内容都被隐藏起来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书籍中重新认知自我,了解自我,并最终超越自我。
忘记是从哪里听到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你学会的知识将永远属于你自己,知识也是唯一不会被他人偷走的东西。
以上说了那么多阅读的好处,那我还是试着把一年读50本书分解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50本书按照一年12个月来分解的话是4.166…我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算也就是4.2本。
之后4.2本书又分摊到一个星期,就是平均七天看完一本书。
也许这对于不常看书的人来说还是觉得有点多,那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分解每一天看多少页,或者按照自己的时间来安排。
比如说我每天规定自己看至少50页的书籍,那7天也能够看一本350页左右的书籍。刚开始时也许一口气看不完那么多,那我们可以再把50页进行分解,比如说看20页休息一会再继续看。这个方法我曾用过,可当我看得入迷之后往往会忽略了页码、忽略阅读时间,而是全神贯注的融入到书中所讲的内容。
这又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被最终的结果所吓到,但只要我们把目标一再的细分,并付出行动去做,而不是止停留在“想”之中,其实很多事情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完成。
另外在书籍的选择中,有一部分可以选择泛读,只要截取你想知道的内容来读就可以了。当然你也可以了解书的目录,或者是每个章节的概括,对它们有个大概的了解。也许有些内容这次用不上,如果下次有需要的话我们也能够知道所需内容在哪一本书里。
有一些经典之作我们也可以细细品读,这样的书籍我们甚至可以做些读书笔记,或者写一些读后感。这倒也并不是说要将它发出去,只不过说在你动笔写的时候便是将书中的内容融入到你理解,以及脑海之中,变成自己知识点的一个过程。
当然,我也曾遇到两位朋友,读书极。一位宣称一两个小时就能把厚厚一本《人性的弱点》看完的朋友;一位也是说自己半天之内就可以看完一本书,并说自己家里有很多的藏书。
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位朋友都没有将所看过书籍的知识点运用到生活之中,该迷茫的时候仍旧感到很迷茫、看不透的问题仍旧看不透、自己一些不好的言行举止也没有因为增加了阅读量而有所改变。
他们的阅读仅在数量与速度中得到体现,其它的并无任何改变。
这样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我过去把这类人称为吸收不良之人,现在想来他们只不过是将书中的字从眼前过了一遍,仅此而已。
当然,对于如今生活节奏比较快的人来说,除去传统拿着书逐字逐句去看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通过有声书籍的方式去听书。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早晨洗漱时间、晨练时间、上下班开车堵路上的时间进行听书。
方式有很多种,有声书籍也有千万本,只不过要看你是否有读书的欲望与习惯。若有再忙你也能抽出时间去进行阅读;若无再有大量的时间你也只会刷微博、刷朋友圈、逛淘宝,或是找朋友聊天不是吗?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们最忠实、可靠的朋友,切勿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或者说是愚昧的理由就将它从你的生活中所遗弃,那样的话损失的只会是你,而不是旁人。
阅读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事,并且是能够持续为我们提供精神食粮,让我们内心变得无比丰富多彩的方式,愿你我都能够在阅读中找到生活的智慧与乐趣。
�R�q����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