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一张图片,是《让子弹飞》中姜文一只手拿枪对着自己,一只手拿枪对着对手,笑着说:“姑娘,你这样拿枪的样子更好看。”这张图片很多人解读,大致的意思是一支枪对着自己,一支枪对着敌人,意思便是既要面对敌人,也要警示自己。在我的看来,其实可以更升华一下,是革命和对革命的反思。
今天我想谈的作品也是这样。他既是对革命本身的描述,也是对革命深刻的反思。作者是雨果,“法兰西的良心”。他去世的时候,法兰西为他在凯旋门举行了国葬,百万人来送行。从他的国葬便可以看出他在法国文学界的地位,但是真正对一个作家来说,要理解他的伟大,还是要看他的作品,更深地说还要看他的思想。
雨果的一生可以说十分复杂。他出生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经历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他的时代,革命是时代的主旋律。他有过拥护封建王朝的保守思想,也有过对革命的狂热阶段。而当他青春逝去,不再在政治的漩涡中狂热之时,72岁的维克多雨果,冷静下来,写下了自己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九三年》。这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对于革命的客观记录和对革命的深刻反思。
一.背景以及故事的梗概
自己也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逐渐开始了解1789-1794年这段法国大革命时间,这场革命十分的复杂,对欧洲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自己这周闲暇时间就一直看相关的视频,还梳理了一遍。后来和朋友和家里人打电话的时候都会时不时冒出来一句:“感觉法国大革命好乱呀。”
93年是什么时间,是革命的狂热时间和危险时间。93年的一月,革命党处死了路易十六,欧洲的各国封建势力都在积蓄力量,对抗法国。在革命党的内部,雅各宾派登上了政治舞台,罗伯斯比尔掌权,开始了绝对革命的恐怖统治。同时法国旺代地区产生了反革命的起义。九三年,注定是法国用鲜血染红的年份!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九三年》的故事,下面是我找的梗概:
故事发生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急风暴雨时代,发生在共和国诞生不满一岁、革命与封建复辟势力生死搏斗的1793年。5月,巴黎国民军的一个“红帽子联队”在树林里搜索时,发现了在饥饿中的农妇佛莱莎和她的三个孩子,并收留了他们。6月1日傍晚,大雾之中,从英国在布列塔尼的索德一个海岛起航了一只伪装成商船的军舰,船上有逃亡的法国保王党军人,还载着一个农民打扮的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他戴着皇后在塔堡监狱绣的百合花统帅绶带,被秘密派到旺代发动十万盲目忠于国王的农民军叛乱,迎接英国人登陆,企图一举把法兰西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军舰起航前,共和国方面已得到情报,并通知巡逻舰俘获此船,将朗德纳克送上断头台。不料这一军舰由于途中一尊发射二十四磅重炮弹的大炮滑脱,船员无法控制,终于迷失航向,误触暗礁,滑脱的炮身又撞漏了船,撞死了炮手,撞坏了一半以上的大炮,船身不断下沉。在这危急的当口,法国巡逻舰舰队又出现在面前,无论是迎战还是后退,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必然毁灭。为了完成以旺岱为基地摧毁新生的共和国,使王室、贵族的反革命势力起而复生的使命,舰长派一名勇敢的水手阿尔马罗用小舢板护送侯爵逃生。
朗德纳克侯爵在布列塔尼一个海湾登陆,在小山顶的碑石上发现了通缉他的告示,署名的海岸远征军司令正是他的继承人,他的侄孙郭文子爵,他内心升起无比痛恨的火焰,决意与这一家族的叛逆势不两立。上岸次日,他便找到报复的机会,在山下村子里,他正好与刚刚占领这村子的七千旺岱军队相遇。在他的命令下,这帮反革命匪徒把战斗中俘获的巴黎联队士兵全部枪毙,包括那个被联队收留的母亲,把村子烧光,把三个孩子带走。
在巴黎,英勇的市民兴高采烈地庆祝革命的胜利。在一家小酒店里,革命的领袖罗伯斯庇尔、丹东、马拉正共同商量解除共和国巨大潜在危机的办法,为了消灭威胁革命的旺岱叛军,国民公会委派西穆尔登为海岸远征军司令部政治委员,并由他们三人正式签署了公安委员会的正式委任令。他们说,西穆尔登有全权去监视那个司令官,因为这个年轻的贵族虽然很有军事才能,又很勇敢坚强,已经打败了年老的朗德纳克,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宽恕、待人慈悲,他释放俘虏,认为强者对弱者有保护的责任,他不愿杀死已经趴在地上的人,总之他有半颗柔弱的心。但革命对反革命是绝不能宽大的,尤其对那个顽固的反革命侯爵;同时革命对那些宽恕反革命的人也绝不能容忍。
当西穆尔登听到司令官的名字是郭文子爵时,顿时脸色苍白。这正是他朝思暮想的世界上唯一的亲人。西穆尔登以前是个教士,他有一颗纯洁高尚然而忧郁的心,他善于思考、博学多才,虽然科学毁灭了他的信仰,他却一直守着教士的戒律,孤身一人。他曾把全部爱情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那是他年轻时在布列塔尼的郭文家族当家庭教师时的郭文子爵。这是一个无父无母、由叔祖父朗德纳克侯爵抚养的孩子,他把自己的知识、信仰、意识、道德、理想、人民的灵魂都灌输给这个贵族子弟。一次郭文重病,他日夜守护在床边,挽救了孩子微弱的生命。孩子长大成人,当了上尉出发到军营去了,他们再也没见过面,只能相互思念。
西穆尔登憎恨诺言,憎恨专制政体,憎恨神权,他曾幻想共和,终于成为一个冷酷、坚定的革命者。西穆尔登日夜兼程赶到旺岱时,正遇上共和军与叛军的厮杀,他用自己的身体又一次拯救了郭文的生命。他凝视着久别重逢的亲人,淌着血的脸上闪耀着快乐的光芒,郭文叫着“恩师”跪在他的身旁。
西穆尔登看到昔日的孩子已经变成勇猛的战士、一个屡建战功的指挥官、革命的柱石和英雄。他梦想他将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军事领袖,披着光闪闪的铠甲,前额闪着正义和理性的光芒,好像看到自己的灵魂化成伟大,但幸福的面容上随即掠过一层阴影。
尽管朗德纳克也是个军事领袖,并且更残酷、更狡猾、更疯狂,但在搏斗中,总是代表正义与革命的郭文占上风。最后,不但阴谋未能得逞,还被打得走投无路,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十八个人退守到富耶尔森林角上他们家族的一个废弃的旧碉堡里,那是一座基墙厚达十五尺的圆形高塔,出口是个墙洞。高塔与高地由一座石桥相连,桥墩上有一座三层城堡,他们把三个孩子带入其中作为人质,下层堆满干柴、柏油,第三层置放干草。而从桥上进入城堡的厚铁门的钥匙放在侯爵口袋里。一根硫磺引线从铁门下拉入高塔,这样使得共和军无法从桥上进攻高塔。勇敢的共和军先锋队在郭文的指挥下从墙洞向高塔中的敌人发起勇猛进攻,“红帽子联队”曹长巧妙地从炮眼爬进碉堡,里外夹攻,敌人大败,只剩下侯爵几个人从壁上一个能转动的石头暗门逃跑了。
但是负责断后的一个敌人临死前点燃了引线,桥头的小城堡大火腾空而起,被乞丐救活的佛莱莎在火光中从窗户看见了房中酣睡的她的三个孩子,大呼救命,这喊声惊住了已经脱险的侯爵。共和军打不开铁门,又没有梯子,正为救不出孩子而焦急万分。这时候,侯爵出现了,他手里拿着钥匙走向铁门。之后,他的白发在火光中闪现,从楼里竖下一架梯子,把三个孩子一个个送下来。然后他束手就擒,被押在地牢里。
西穆尔登连夜召开军事法庭会议,定于次日处侯爵砍头。然而侯爵用自己的自由换取三个孩子的生命的举动引起了郭文剧烈的思想斗争。郭文认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是上帝赋予他的责任,他决然放走了侯爵,自己留在地牢中。为了这一宽恕,西穆尔登按革命法律判处郭文以砍头,施刑的前夜,他来到地牢中与他的孩子一同进餐告别,内心充满痛苦。天色微明,当郭文被执行砍头的同时,一声枪响,西穆尔登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三个英雄,三个悲剧
《九三年》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围绕着三个人展开,分别是朗德纳克候爵,西穆尔单,郭万。三个人代表着不同的势力代表着革命之中的不同的理念。朗德纳克伯爵是旧世界的代表,他疯狂地反对革命,想要复辟旧帝国,因此他富于军事天赋却心狠手辣,杀死一切反对他意志的人;西穆尔丹则和伯爵是“硬币的两个面”,他同样严厉残忍,但他支持革命的一方,为了革命,他放弃了自己教士的身份,对待任何反对革命之人都极其严厉;郭万则代表的一种“理想主义的革命派”,他支持革命,但是他却更温和,他希望建立的是一个“理智的共和国”。
三个人离开所谓的阶级和立场来评价三个人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称这三个人为“英雄”,这三个人都是在乱世之中称的上有才干的人,正直的人。但正是这三个正直的人,雨果却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手法来书写他们的命运。他们三个的战争矛盾皆是因为革命的信念不同而引发,但是三个人最后的结局却都是因为他们的良知和人道主义。
伯爵为了救三个小孩,选择返回火海;郭万在认识到伯爵的善良后,不认杀死伯爵,选择放走他,替他顶罪;西穆尔丹在判决了郭万死后,自己也选择自杀。雨果的结局总是让人震撼。我在九三年朦胧的血雾之中,我看见了一点光芒。作为一个人来讲,对于这种光芒有一种天然的崇敬感。这个结局是残忍的,但是我们可以看见一种东西,一种品质,它超过了革命的血光与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人道主义的光芒。这道光芒是从三个英雄的悲剧中反射出来的。
三.革命与对革命的反思
我们历来推崇革命,认为革命是“对旧秩序的颠覆”。天真的浪漫主义者还认为,革命是充满浪漫元素甚至趣味的。但是实际的革命其实是残忍的,残酷的。想要颠覆旧的世界,那势必要与旧秩序的维护者展开残酷的斗争。但是,革命也不能只有鲜血。革命不是单纯地“杀死旧世界的统治者”,革命也应该是有温度的,是在道德的星空之下的。
“革命之上存在着真理,正如同暴风雨之上存在着星空。”人类是一种狂热的动物,很容易激动 很容易被调动情绪。在狂热的风暴之下,人们很容易忽视那头顶的星空。道德,人道主义这种东西应该存在于我们的革命之中。我相信路途就算再曲折,郭万所期望的那个“理性的共和国”一定会存在的。
回到最开始,抬起一支枪对着自己,一支枪对这敌人。在革命的同时,反思革命;在剧烈的风暴之中,仰望星空。
附:最近读书也比较快,以后的计划是尽量一周写一篇读书笔记。但是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技巧还是有待提高,读书笔记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吧,希望可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