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大叔,原名张志,湖北黄冈人,机械工程硕士,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新浪微博红人、PPT专家,实战网络营销专家。
一年内出9本书,写5本新书书稿,完成150场线上线下分享。除了正常上班,他的成果惊人,他的时间从哪里来?
这里主要是大叔的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总结如下:
1四象限.把时间分为四个维度,紧急不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和不紧急重要。这个需要分析事物对自己重要性来排序。
2青蛙原理.每天列出三只青蛙,优先吃掉那只最大最难看的青蛙。
3番茄钟.把工作时间分块,以30分钟为一个区间,25分钟为工作时间,5分钟为休息时间。这样劳逸结合,提高效率。
4防止拖延症,拖延的原因有二,一是完美主义,如果不开始永远就不会失败。二是对手头事情毫无兴趣,无法投入进去。对策就是第一改变认知,要认识到完美主义是病态心理,要允许自己犯错。第二培养兴趣,往往兴趣是在长久的坚持中才能培养,你都不行动,哪里知道,你感兴趣否?亲,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啊?
5GTD的基本方法:GTD的具体做法可以分成收集、整理、组织、回顾与行动五个步骤。
6每天完成6件事,成为高效人士。这一方法要求把每天所要做的事情按重要性排序,分别从“1”到“6”标出6件最重要的事情。每天按顺序依次完成。
7二八定律 把重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百分之二十的重要事情上,不能事必躬亲,不加选择的投入精力。
8莫法特休息法,让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中切换,长期关注一个任务,精力和注意力会大幅下降,容易疲劳。比如,看完书后,可以去画画。完成一个复杂任务的时候,在去做些调整状态的杂事。
秋叶大叔之所以高效,是因为时间管理原理他都懂,而且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他把时间管理当做目标管理,分为周目标,天目标,小时目标,既宏观又具体。
同时注意给时间留白,留缓冲时间。还特别注意小时目标里的碎片时间,例如一分钟.三分钟都会利用起来。
他说自己也会拖延,但会自我调整。他为一件事情找三个目的,让自己对抗拖延,持之以恒。他还特别善于让自己在不同的工作中切换,例如去做讲座途中进行分答。经常在出差的动车上写书稿。
小伙伴们,你GET了吗?
秋叶大叔是武汉工程大学的一名副教授、老师,专业学的是机械工程(理工男),不仅做的一手好PPT,还能出PPT教程赚钱、吸粉;文章写的干货居多,清晰简练,网上阅读量挺高;兴趣是五花八门,皆能信手拈来为己所用;宣称一年能读近200本书,还不耽误自身工作和其他兴趣爱好。尚且不顾其中多少夸张成分,看过他写的书后,关于读书和时间管理方面,确实让人受益匪浅。秋叶大叔说,没空读书是借口,我们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又有多少人总是觉得生活太忙,琐事太多,没空读书?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而言,恐怕显得有点尴尬,因为很多人一从学校出来,可能一年就难读上几本书了。网络带来的碎片阅读,爆炸的信息,也越来越占满我们工作之余的生活。地铁、公交上,家里沙发、床上,手机阅读也开始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我们好像很忙,走路都拿着手机不放;然而我们又时常感到空虚,对未来毫无安全感。
可即使如此,秋叶大叔也声称:再忙也可以一年读上百本书。
他还例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个实前苏联大叔柳比歇夫;一个是他自己。
柳比歇夫是生物学家,一生出版了70多部学术著作,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都有建树。还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跳蚤”的分类,仅到1955年就收集了35箱跳蚤标本,共13000只,并对其中5000只公跳蚤做了切片;在1969年,他收到419封信,回复了283封,发出69件印刷品。这样的高强度的工作量,确实让人不得不惊叹。
秋叶大叔的例子,讲述的是他在如何如何忙的情况下,还像柳比歇夫一样做了如何如何多的事情。尚且不管他真的做了多少事情,单是自己夸自己,还夸得那么淡定,也不得不让人佩服了。
通过这两个例子,秋叶大叔旨在告诫大家不要为忙找借口,也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一年读上百本书的前提。
读书的10个误区要谨慎
怎样读书才算正确?秋叶大叔先分析了关于读书的10主要误区。
误区一:怎样才算读完一本书?
并不是说逐字逐句地看过才算读完一本书,不同的人,不同的书,都会有不同的“读完”方法。大叔认为,只要自己觉得读完了就算读完了,不用和别人去攀比,自己读的爽,觉得书中的某些知识对自己有用,并且用到了,就算读过。
误区二:哪里有那么多时间读那么多书?
大叔认为这一方面是时间管理的问题。时间管理合理,就能利用一切碎片时间来读书。二方面也是个人读书态度的问题。比方说一个不喜欢读书却痴迷打游戏的人,你可以问他:“你哪里有那么多时间打游戏。”道理是一样的。三方面也是习惯的培养。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读书就是一件和吃饭睡觉一样的事情。最后一方面也和读书的环境有关。如果你生活的环境常常有书,也有喜欢读书的人,你自然而然也会爱上读书。
误区三:如何选书?
首先,大叔推荐了台湾郝明义《越读者》一书,让读者去学习。
另外,大叔也根据自己经验进行了两点分享:
1)读书的类型要丰富,而不是仅仅追求读得多。工具书、专业书、视野书和潮流书,这四类书要搭配合理地去读,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较为开阔的视野。
2)不同的成长阶段选书要有侧重。比方小学以工具书为主;大学主要读专业书;刚上班业务不懂,也主要看专业书;等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就需要多看一点打开视野的书,拓展自己的思维;潮流书任何时候都可以看,这有益于和时代保持同步。
总之,什么都懂一点,不如先看懂一门比较好。
误区四:读书是速度还是精读好?
这个得看读的是什么书,是经典,肯定是精读好。至于营养价值不高,或者自己非常熟悉领域类的书,掌握重点就行,没必要去精读。对此问题,大叔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
误区五:读书是不是开卷有益?
大叔认为读书开卷无益,因为当下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开卷往往会让自己蒙逼在信息的海洋里。好书的“好处”不仅要学,坏书的“坏处”也得去借鉴,让自己懂得不重复犯类似的错误。一本书,只要其中有一点能让自己受益,就是有价值的。
误区六:能推荐一套经典阅读书单吗?
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兴趣,“书单”这件事仅仅做个参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关键得自己去选择和判断。现在网络发达,也可以通过搜索自己归纳书单。
误区七:别人推荐的经典书籍我看不懂怎么办?
这个很正常,一方面,别人推荐的并不一定适合你;另一方面读书也看自身的阅历和缘分,阅历不够,缘分不到,有些书就很难读懂。比如高中读《论语》可能没什么感觉,到了三十、四十岁,就可能读出很多道理来。需要注意的是,缘分不可强求,人类文化博大精深,每个人能从中汲取一小部分就已经受用无穷了。
误区八:有些书读起来没感觉怎么办?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理论要结合实际,读书也一样,只有把书中的理论经过自己理解反复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最后才有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方法论,才有可能变得“有感觉”。
关于读书的境界:“第一层境界是看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去运用,第四层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只有把看的写的讲到潜意识了,成为一套方法论了,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了,才是自己的知识。”
但并不是说没感觉就不读,死记硬背也是一种读书方法,缘分到了,感觉可能就来了。
误区九:网络阅读够了吗?
网络阅读,比如微信、博客等最大的弊端就是太碎片化,不系统、不严谨,不能让自己形成框架思维的能力。这样的思考体系只能通过阅读有质量的好书慢慢培养。等自己培养出框架思维能力了,才能把这些碎片知识整合到自己的框架系统,让框架更为丰富饱满。
误区十:读书的乐趣怎么培养?
乐趣应该建立在物质和丰富精神之上,这样才能持续、长久,读书也一样。单纯喜欢读书而不将其转化为物质财富,精神喜悦,也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读了就忘怎么办?
很多时候,我们读完一本书,过段时间就感觉忘得差不多了?有些书读的时候甚至做了笔记,读完还是没什么收获,这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这个问题,大叔针对性地给出了10种方法:
方法一:通读法——培养思考框架
“一个人一开始没有扎扎实实读几本书形成思考框架,书读的越多头脑越乱,脑袋里完全是糨糊,今天听这个人说有道理,明天听那个人说也有道理,到最后就是没有自己的道理。”所以说培养思考框架很重要。
通读,也就是系统读书,根据自己的专业或兴趣方向去系统性的读。把问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楚,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总结,慢慢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一开始可以“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就打下今天做事的方法论底子了”。
至于怎么去判别经典,一方面可以自己网上搜索,比如你去百度搜索“经济学”,关于这个领域的经典权威理论、或人物,百度百科就会有相关介绍,再根据相关理论或人物就很容易能检索出其代表著作。一方面也可以去咨询专业的人士,比如师长前辈友人等,听听他们的建议,可能更事半功倍。
大叔在这里推荐了两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和《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总之,通读的目的是培养框架思维的能力,遇到问题,能够通过框架思维分析出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以及解决方案。
方法二:树读法——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就是先圈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搜集这个领域可以找到的图书、论文、网文进行阅读“,就好象树一样,先有了枝干,才有树叶。这一点就和书籍的目录一样,先把目录罗列出来,然后逐条去搜集相关的能解释的理论资料进行阅读,最后自己精炼,获得对于这个领域类的整体认识。
方法三:图读法——啃硬书
这一方法主要针对一些口碑好、内容多、思想含金量高的书,但要读懂比较困难。具体操作就是“先把作者每一段、每一节、每一章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或者摘录出来,然后一段段把作者的大纲拼出来”,最后把这个大纲以思维导图的模式图像化出来,以便更为直观。
方法四:框读法——读经管类的书
读书的框架模板
1、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等)
2、主要解决的问题(一种还是多种)
3、造成原因(都有哪些)
4、解决办法(具体操作)
5、自己总结思考
这是大叔常常使用的读书框架,根据框架再去进行阅读,有助于对全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方法五:炼读法——读畅销书
这个方法一种碎片化阅读模式,需要前面所说的结构化思考作底子。主要就是把作者的逻辑从一本书里提炼出来,变成自己能够说清楚的核心观点,再通过写书评、做分享、做读书PPT表现出来。也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
方法六:逆读法——读“传道书”
“传道书”是指那类作者貌似很牛,或者观点很有名但其实有偏颇的书。书中的很多观点可能自己不同意,就故意反着读。一些没趣味的书也可以这样读。具体操作就是:“列出你认为书中错误或在现实中不成立的观点,说出理由,一条条反驳”。这种方法需要一些批判性思维,“这样你就比较容易看出哪些问题是有隐含价值观冲突,哪些是隐含不同的假设,哪些是有逻辑错误,哪些是论据不可靠。”不然容易变成抬杠和吐槽。
方法七:抄读法——读“大牛书”
有些书作者水平实在太高,自己就别装内行写书评,老实把别人观点抄下来,有个印象,将来有机会用得上再拿出来。当然,在“摘录的时候,适当谢谢自己的感受或感悟,会更有互动感”,加深印象。
方法八:仿读法——读工具书
这种方法就是仿照书本介绍的方法先做,这一类书往往看一百遍不如动手学一遍,讲究实际操作。
方法九:诵读法——读文艺书
就是背诵朗读,有了感悟就写出来,和作者产生共鸣。这一类书也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培养文艺情操。
方法十:闲读法——读快餐书
所谓快餐书,主要特点就是没有营养,但比较受欢迎。空闲的时候,不追求读书目的的时候,拿来放松阅读一下。当然要说收获的话,也可以了解现代人都看什么书,学习怎么写才受欢迎。
看完大叔的这些方法,不知你有什么感触?或许这些方法并不适用每一个人,但起码当我了解了这些方法后,以前读书的一些困惑都迎刃而解了。其实说到底也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的后半句的道理:“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以上内容多半都是网络上的,我搜集到一起,主要是供大家学习,学习秋叶大叔的读书的方法,还有他的时间管理的一些建议,更主要的是知道,一些人之所以成功,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功夫的,听了大叔的一些付费语音,还有演讲的视频,你真的难以相信,以大叔这么蹩脚的普通话,怎么赢得很多的粉丝的?你会思考,当一个人在反复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终会成就自己,让别人接纳的。迷茫中的你,为了你的理想,请继续坚持,最终你会实现你的梦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