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刘安娜160801
自从我学习了速读法以后,图书阅读速度飞速提升,再加上读各位大神的文章发现了很多好书,极大地激发了阅读的乐趣,不知不觉7月结束了一数,居然一个月就读了23本书,而且并不像是之前某个月我读了20本阿加莎推理小说那种都是休闲类的,而是大部分都是致用或补剂类,只有2本休闲读物,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其中,有9本书是以王者速读法读完的(包含《王者速读法》自己);22本书中,4本书属于梦想补剂类,10本书属于自我管理,5本属于“阅读”主题阅读类,2本休闲类,2本英语原著。
——梦想补剂类——
大概因为30+的关系,我对一系列的青春文学以及20多岁的你该如何如何不感兴趣,新西兰打工旅行系列也只能看个热闹,毕竟只有30岁以下才能申请。而且除非是经历特殊的年轻人,不然难免浮夸,痛苦哀伤大同小异。
而这几本,是扎扎实实生活过的人才写得出来的文字。通过读她们写的书,了解她们如何趟过生活这条河,如何摸着石头,如何挣扎,内心会有一丝慰藉,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原来还可以这样。
咪蒙一直是以带有文学气质的毒舌出名的,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话,还说的抑扬顿挫,让人读的爱不释手,所以才越来越多的人爱她。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讨厌她,本身说话就是这样,只要是话说出口,被听到了,就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更何况她走的一向不是温文尔雅的路线。也许像一些人说的,这本《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是她公号文章的合集,我没有全部读过她公号所有文章,也没有一篇一篇去对,怎么说呢,没有那个闲工夫。就兹当是别人把本来一盘子一碗一盆一锅的各种自助餐帮你捡好码好,递到你手上,你只要吃就好了。
范海涛和吉田穗波都是30岁+萌生了追求梦想的念头,一个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考取了口述历史硕士写成了《就要一场绚丽突围》,一个带着三个娃拖家带口的去了哈佛学习公共卫生写成了《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她俩都是很专业的职业女性,只不过范海涛是记者,还曾采访李开复出版了他的自传《世界因你不同》,吉田穗波是医生,她们都怀揣着留学梦。不知道是不是受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影响,感觉同龄人多多少少都怀有一个留学梦,尽管很多人并没有实现,但并不代表我们忘记了。当然,现在的我,还不敢说出口,一旦说出口就真的要去追了,万一没有实现,我就会对自己很失望。不过我感觉,也许很快我就会有这个勇气了。
根据自己创办巢巢杂货店的12年经历写就了《筑巢记》的岩崎朋子的年龄比起前面三个人要更大一些,毕竟阅历更加丰富,因此字里行间更有沉淀感。莫名其妙的是,同龄人除了留学以外,都有一个“我想开一家小店”的梦(我们的梦好像也是太多了),很多人实现了,很多人还没有。这本书更多的是呈现一种生活状态,如果想要学习如何开店,另外的讲参差咖啡的发展史的《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和一本有关开了一家青年旅舍的书更合适。
对我来说,我只是觉得这么一家小店看上去很不错,让我自己开,我是不想干的,感觉热情并不在这里。所以说,不是看上去很美的梦想就一定是我们的梦想,看别人实现梦想是为了找到自己心中所爱。
——自我管理类——
因为决心努力自我提升,同时实验王者速读法的效果,这个月读的自我管理类的书特别多。
其中《轻断食》是身体管理方面的,无论承认与否,或者是否意识到了,我们很多人的饮食量是超标的,或者结构是很不合理的,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有一句话是:we are what we eat(食物塑造了我们),我们吃下去的东西不仅影响了我们的体形,也影响了我们的大脑、心肺、血管和各种重要的内部结构。轻断食看上去是一种节食方法,仿佛只和减肥有关系,但其实是一种克制生活的表现,我们需要限制自己,挑选吃下去的东西,才算是有意识的管理自己。
简书头牌彭小六的《让未来现在就来》和日本行动科学专家石田淳的《从行动开始》都是自我提升该怎么做的行动派指南,从自身经历和学习中提炼的满满的干货。六神主要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位(不)普通的IT男成长为简书头牌的经历,他走过的路、跳过的坑、用过的工具,如何扩大圈子、如何快速获取知识、如何飞速成长;石田淳则讲述了行为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也即只有行动才能导致结果,意志不能(也正是我的观点),要达成目标需要避开意志的陷阱,开展符合MORS标准的行动,不断取得小成就,才积沙成塔。
更多的书是关于思维打磨的,正如采铜在《精进》一书中讲到的,思维是需要修炼才能成为真正的利器的,读书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书只是引发思考的媒介,并不是中心。读过了这些书,要知道有些时候要刻意练习做到精益求精,有些时候要切合实际及时完成,而贪多嚼不烂,只有集中焦点才能取得更多成就;思考和写作都离不开逻辑性,做决定时要根据情况采取理性决策或者感性决策,甚至不做决策。
——主题阅读:阅读——
自从开始写作,就陆陆续续学习了彭小六、采铜、萧秋水、剽悍一只猫等各位大神的课程,读了他们的文章或书以后,也萌生了我想要不断精进,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想法。也陆陆续续读了不少关于如何阅读的书,现在还有几本同时在读还没有读完的,例如《这样读书就够了》《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和《暗时间》、《奇特的一生》等。
这些书都传授了自己独特的办法,《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教你如何选书、购书、读书和活动,重点是“为什么读”;《王者速读法》教你如何做书的国王,而不是作书的仆人,30分钟快速读完一本书(我的最爱);《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经典的经典,重点在学会层次递进的读书,最终掌握最高级的主题阅读法;《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看上去和阅读无关,其实是掌握一种沟通和表达的思维整理方法,正是在阅读中需要同时做到的,以保证阅读的效果;《学会学习》中讲述了25种学习方法,不一定要用上,但扩张了脑洞,促使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综合学习法,其实阅读也是这样,无论别人讲述了什么方法,对他们如何有效,最终还是需要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英文原著——
其实我手上还有不少其他英文原著,但买来并没有读,也是有点尴尬。无数次打开尝试,也是难以读下去,读了几页就精疲力竭。
直到有一天,我听了透析英语创始人伍君仪伍教练的一堂关于阅读英文原著提升词汇量的分享课,才知道,英语原著阅读不是随便拿起来就读,毕竟我们是英语非母语人士,词汇量有限(经测试,我词汇量为5490,测试连接点这里)。要从简单的入手,才能更好地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过程中尽量不查生词,以免阅读连贯性被打断,我以前就是不断的停下来查生词、做笔记。
伍教练传授了一种“原著七天阅读计划”,每天一万字,隔一个生词查一个,不做记录只看解释。我尝试了这种方法,果然第一天读完了10000字+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第2~ 6天读完了57000+万字的《富爸爸穷爸爸》,第7天又开始读《纳尼亚传奇》(这三本以前都没读过中文版),因为生词量比较低,终于能向阅读中文书那样阅读原著了,一度还进入了心流状态。
阅读这两本书不仅增长了词汇量和短语储备,还从《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学到了如何应对改变,要随变而变;从富爸爸穷爸爸中学到了资产和负债的分类,学到了要想财务自由需要跳出老鼠赛跑圈,摆脱为钱工作的思想和状态,而是让钱为自己工作,尽管这是早就听说的理念,但深入读书,了解了全部的阐述过程中,理解又更加深入了。
——休闲——
忘了是一个什么样的很偶然的机会,发现微博上在推广这本书,随后就关注了作者老Fin,堆积的书太多了很快就忘在脑后,前两天又想起来,赶快找到了,结果拿起来就放不下去。序言里说的不假,这本书由若干个普通人的故事组成,里面很少堆砌形容词,却把每个人描绘的栩栩如生,完全可以当作写作指导教材来学习。据说是作者在美国当厨师下班后总是坐在咖啡馆观察来往的路人练就的本事,正是有故事的人才能写出好故事。
渡边淳一的这本《北海道物语》褒贬不一,就像是演还珠格格里的容嬷嬷的老演员李明启,因为演的太坏了太逼真了,所以脱下戏服别人也觉得她就是容嬷嬷,挨了不少瞪。渡边淳一描写的塔野,既贪图少女的美色,又懦弱、难以承担责任,即便放下了书读者还是心愤难平,纷纷给书打个低分,我却觉得,这才说明了作者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的很好啊,让我们这些旁观者也忍不住上蹿下跳。
——结语——
其实读书的速度和数量并不重要,读书不是一场比赛,谁也不会因为读书读得多拿到奖杯。重要的是你读过书后从中学到了什么,思想是否有启发,行为是否有改变,理解力是否有提升,总之是否有所收获。如果没有收获,就算把书一个字一个字的吞了也无济于事;如果有收获,就算是只打开花2秒钟看了一眼也就足够了。
这篇文章介绍的大部分的书都写了书评,在我的简书主页可以找到,或者直接点击书名链接。第一副思维导图是早上6点躺在床上用手机上的Lighten(APP)画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