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永远也忘不了曹军师对我所说的话。
那一年是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就要向我鲁国进攻。我出于无奈只能应战。可我知道自己没有丝毫军事才能,又没有合适的人选来做我的军师。所以我想,此次出战只必定是飞域扑火,以卵击石,非亡不可。那时的我已绝望,只能埋怨上天待我不公成心和我作对。可就在这绝望之时,一个自称曹刿的人请求拜见,于是我便热情地款待了他。听了他的一席话后,我深有感触:最终能够称王之人,必定是一个取信于民的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百姓既是臣民,也父母,忠于父母可谓孝,又怎能不受百姓爱戴呢?曹先生让我作战时别忘了他一这可是我最乐意不过的事了。真是寻求仙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乃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
次日,我们便一同乘车奔赴战场。面对齐军的众多人马,经仙师曹刿点的将士们丝毫也不畏惧,矛盾具备只等令下。我激动不已,正要下令。军师立即阻断:“不可,“他看起来是那么胸有成竹而又神神秘秘,竖着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什么。“咚一一终一一咚一—“齐军鼓声未落,军师下令“鼓一—”“咚!咚!咚!”这鼓声似乎比往常的更加雄厚有力,蕴含着什么。接着,我们便带领着军队冲向必胜的战场。战马、将士都变得异常勇猛。终于,齐军知难而退了。我正要下令去追,又被军师阻止了。他俯身看看,抬头望望才说:“可以追了。“我们才去追击齐国军队。
齐军已败,但对于军师战场上的言语我很不解,于是便询问他原因。他缓了缓说:“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鼓舞士气;第二系击鼓,士气就有些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他们的士气低落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从精神上就打败了他们。大国往往是很难琢磨的,我怕其中有诈,可看到他们撒退时车轮的痕迹错乱,又见他们的军旗倒下,心中才有底去追击他们。"
听了这话,我打心底里敬佩曹刿,便请他做我的军师,并答应他永远忠于百姓,善待百姓。齐桓公继位之前在鲍叔牙的指挥下大胜鲁国,两年之后国内局势稳固之后又卷土重来,鲁国紧急备战,史称长勺之战。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提起这个故事,很多人大概都会三三两两地背两句这段古文,很多人也被出生贫贱而指挥鲁军大胜齐军的曹刿崇拜不已。可是有人不禁要问,如果没有曹刿的出谋划策,鲁国能打赢齐国吗?
两年前,齐桓公上位前夜,局势不稳,公子纠准备依靠鲁国大军,借势逼迫齐桓公退位,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齐国军队大胜鲁国,公子纠也被杀。两年后的齐国,政权逐渐稳固,齐国除了管仲几乎人人认为此次攻打鲁国可以大胜。齐国兵多粮足,准备充分,而鲁国自从上次吃了败仗之后大伤元气,鲁庄公广纳谏言,从善如流,同时尊周礼行祭祀,明法理守信义。
两年之间,齐人比上次多了几分来自胜利者的自信,鲁人比上次多了几分对国君贤明领导的信心,可是从军事实力上而言,齐国军队实力大增,可鲁国却并未多少提升。国难当头,鲜有肉食的曹刿却认为这是一场属于鲁国人民的胜利。曹刿三问鲁庄公之后认为鲁国现在“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试问国内政治清明,民众一心,齐国大军压境,焉有不战之理,所以战争未开始,曹刿已谋定鲁国有两大优势,“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
齐鲁长勺之战,在听从曹刿的敌人三而竭而发动进攻,大胜齐国。在实战中曹刿刻意避开齐国士气正盛的锋芒,在彼竭我盈之时发动进攻;不盲目追击,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下令追击,因而大获全胜。
后来,有一个叫孙武的军事天才在他的著作《孙子兵法》中总结了曹刿论战的精髓,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