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都是在学校吃午饭的,学校食堂里的工作人员们每天都为学生们提供一荤两素的伙食,汤和饭提供足够量,学生吃到饱为止。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部分同学有点偏食,他们挑三拣四,爱吃的菜就多吃点,不爱吃的菜就直接倒了。每天剩下的饭菜真的会很多,有点可惜。
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小学里是在自己村里读书的,中午吃饭就需要自己走回家,走在田间小路上,大概20分钟左右才能走到家,回到家吃饭,家人准备什么就吃什么,基本不挑。家里没有大人的小朋友,还得自己热一热早上剩下的食物,吃饱了肚子,继续去学校上学。记得有一次走在田间小路上,我还偶遇了一条蛇,我被吓到了,蛇也悠闲地游走了,但我缺留下了心理阴影,很多天都不敢再走那条路,只能绕道走大路,来去路程就超过一小时。想想现在的孩子能直接在学校解决午饭,已经比我们那个年代幸福多了。不过跟我们上一代比比,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已经很幸福了。常听妈妈讲她们小时候的故事。
小明和小月是兄妹俩,因为家里穷,养不活太多的孩子,所以他们家就只有两个孩子。在那个年代,家里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并不多,他们家就是这样特别的一个家庭。
小明出生于1955年,小月出生于1959年。妹妹出生的年份正好是三年饥荒的年代。由于食物紧张没得吃,妹妹没有母乳喝,妹妹身体一直不怎么好,到了六岁还不能正常地走路。一家的粮食如果放在一起是不够吃的,为了照顾这个柔弱的妹妹,一家四口都分开吃,爸爸和哥哥吃一半,妹妹和妈妈吃一半。粮食是远远不够吃饱的,于是地里的菜和草割回家煮了吃,树皮也被割回家煮汤喝。那时草总是被割得光光的,树皮也所剩无几,大家的生活都很艰难。爸爸和哥哥两个人都吃不饱,为了自己的肚子他们会抢着吃。妈妈为了照顾妹妹,每次做好主食后,总是给妹妹吃点米粒,妈妈就吃剩下的粗粮。稍有点多余的,就补贴给小明吃。在妈妈的悉心照顾下,小月慢慢地如正常孩子一样了。在最艰苦的年代里,一家四口终于挺过来了。正是经历了那样的艰苦,他们对食物倍加珍惜。就算现在处于物质丰富的年代,他们也不会浪费一点食物,总是主动做到光盘。
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我,也跟着长辈们一起参与过田间劳动,知道每一粒粮食,每一棵菜都是通过辛勤的劳动才换来的。于是对食物也很珍惜,在食堂里和学生们一起吃饭时,我先做好榜样。把菜,特别是蔬菜吃给同学们看,让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吃。告诉他们多吃蔬菜对身体有好处。每次吃饭,也会把每一粒米饭吃干净,不愿意让白米饭变成餐厨垃圾。看到学生因为盛多了米饭,吃不下而倒掉时,会觉得很可惜。提醒他下次注意,自己能吃多少盛多少。
我还会在餐前默念餐前感恩词: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
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
感恩老师辛勤教导,
感恩农夫辛勤劳作,
感恩所有付出的人们!
正是这一切,让我们现在有了幸福生活,在幸福生活里,我们更要懂得惜福。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善待使用的每一件物品,善待食用的每一份食物。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两全其美。让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或物都发挥他(它)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