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地铁石厦站上来一对奶孙,奶奶看着像潮州人,5-60岁,胖胖的,手上提了一个袋子,肩膀背着书包,孙子小一左右,壮壮的。
我边上有个位置,老人让孙子坐,我心里犹豫了一下,看了一眼没给老人让座。老人把一个塑料袋递给孩子,孩子就开始吃煮鸡蛋,小嘴巴一张一合,顿时车厢里就弥漫了一股异味,我对孩子说,地铁里不能吃东西,味道重,孩子听话地把鸡蛋的塑料袋捏紧。过了一会儿,老人问孩子,吃完没?孩子摇摇头,快吃…一会儿,孩子悄悄拿起吃了一口。
到一个站有人下,老人赶紧找人换了位,坐在孙子边上,让孙子抬脚,给他系鞋带。过了一站,奶孙就下车了。
看着就一小事。
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么一段话:中国的教育,教一点问题都没有,育出了问题 。
“教和育,有区别?”
“育比教更高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可以教,但道德素养一定要育才行,精神文明一定要育才行,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是老师教了1+1=2,大家就都记住了的,它需要把一些理念像种子一样种在人的心里,等着它发芽破土,生长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行为准则。”
人人都会教,却少有人会育。
教是以施教者为中心,我有什么给你什么。
育是以被施教者为核心,你需要什么我给你什么。做个比喻,人如果是一颗种子,那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种子。
教呢,就是播种的一系列规范动作,比如怎么松土、怎么施肥、怎么浇水。
到了育,学问可就大了,种子不一样,有的喜阳有的喜阴,有的喜水有的喜旱,想让它们都顺利生长,必然要区别对待,花更多心思,所以,育比教难。
而育,主要是在家庭。
上一段话说的是要因才施教,孩子不同的资质,不同的教法,这个对学校难度太大,家长需要观察。
我想说的是家庭里德育部分。
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应该高度一致,从出生开始就可以对孩子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多跟孩子说话、读书,自小培养学习的兴趣、读书的习惯,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条件反射。
教饭桌上的礼仪,就在每天吃饭时间。饭做好了,要互相招呼,等长辈来了再吃。再大一些,看到挑菜或翻菜,直接打筷子。
外出时和人打交道,怎么称呼,怎么说事,家长都是孩子的表率。
在家里,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做饭、打扫等齐参与,而不是只有妈妈在忙。
在家里多读书,少看肥皂剧,少议论别人的家事,始终传递正能量给孩子。
……
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都是育。
每天的一粥一饭中,也有家庭的教养和传承。
十年成树,百年方成人,孩子的教育永远没有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