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你很想做一个勤奋的读书人,立下了读书的计划,在网上看到一个喜欢的作者,就一把将他(她)写的很多书买下。或者在书店看中一本书,翻了十几页,觉得内容还不错,毫不犹豫地买单拿下。
书到手中,在家里欢喜地小读了一阵子,然后长久地放在书柜中或角落里吃灰,看到房间里四周都被书籍占满,心里挺充实的,于是,又安心地打游戏、刷手机去了。
可玩过后,又焦虑了,觉得虚度了。想了想,其根本原因还是读书的动力不足。
刚开始接触书的时候,有一种新奇感。但随着深入的接触,慢慢地,这种边际就会递减。
如果书籍本身没有那么强烈吸引人的话,我们根据本能的选择,就会顺其自然地放下,然后,又会去寻找新的刺激点。
当家里的书堆积得太多的时候,觉得哪本都有用,似乎哪本又用不上,无所适从,于是,就会选择一种更容易的逃避方式——看视频、读八卦、聊大天。
2
说起读书的目的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主要有四大目的: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读以致乐。
读以致知,讲的是一个求知欲,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读以致用,追求的是实用价值,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以修为,说的是提高个人素养,如“腹有诗书气质华”。
读以致乐,是享受读书的乐趣。如《四时读书乐》中说“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一年春夏秋冬,因读书而觉得四季盎然。读以致乐是阅读者的最低要求,也是阅读者的最高境界。
但很多人想去提升自己,似乎这四种目的都不够强烈,既没有强到不可挽回的求知欲,也没有在短期内看到实际的作用,更是觉得气质的改变似乎也难以用科学数据可以衡量,读和不读,读多和读少似乎显得没那么重要,最后,读书的快乐不如手机世界里的快乐来得更直接。
其实读或不读,都是人的一种选择。
但是呢?如果想通过读书看到更大的世界,又本性读不进去,读不长久。怎么破呢?只有去刻意超越这些人之本性。
最有动力的办法是以输出目的为读书,最愉悦的办法是以精神享受为读书。
越不知道读什么的时候,越要去读书。
3
读书就是读书的老师。
在开始这一行动之后,通过一定时间积累,慢慢地形成甄别的能力,认知会渐渐提升,比如,开始时没动力,没方向,也许偏重于看励志、鸡汤方面的书,渐渐地有具体的方向了,则进入到具体的领域了。此时,鸡汤励志书就不在你的范畴了,而去探索新的领域了。
要相信行动的力量,经验会带来新的经验,你终会找到读书于你而言的重要作用之一。到那时,拨得云开见月明。你的心,是快乐而充实的。
不信,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