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网友问我:我禅修时妄想很多,用了很多办法都无法调服,我该怎么办?
我回复他:在我看来,妄想炽盛只不过是一种表征——行持和知见出问题的表征。
如果不能了解这一点,只顾着对付妄想本身,那你将一直困在“治标不治本”的死循环中。
知见上的问题,大概出在贪心太过导致的控制欲泛滥,用唯识宗的术语来讲,叫做“掉举”,一颗心高高的悬在空中,什么都想抓取,也什么都抓取不住。
在禅修中,掉举和昏沉是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和痴所摄的昏沉不同,贪心重的人往往会更容易掉举。在我看来,掉举比昏沉还要难以解决。
在我自己昏沉时,禅堂巡香的师父一香板就能解决问题,而掉举时即便被师父看出来给我一香板,我的心理状态也只会由掉举升级成愤怒,掉举时自我感觉就像是齐天大圣,翻天入地无所不能,精神病人就时常处在掉举中,也正因如此,精神病人比常人更有暴力倾向——掉举状态下,人更躁动,也更容易被触恼。
此外执著也是掉举的重要助缘。贪欲犹如干柴,妄想犹如大火,而执着就是帮助大火燃烧干柴的“大风”。
妄想之火因贪欲而燃烧,因大风而猛烈。
想要在禅修时对治掉举,先要在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把自己的定位从“以梦为马的天之骄子”改成“平平凡凡的普通人”,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其实人和咸鱼本来就没区别,用“析空观”来看,人和咸鱼都只是基本粒子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用“体空观”来看,人和咸鱼当体即是空无自性,连可以被分别的自性都是空的,哪里还有什么分别呢?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人有一些梦想无可厚非,但是要分清梦想和妄想的区别——妄想想起来的时候让人痛苦 ,梦想想起来的时候则能让人微笑。这二者其实都是幻想,区别在于“实现的可能性”,从这一点来说的话,那梦想就是你想要实现的东西,妄想则是干扰你实现梦想的东西。
我如果想要把瘦金体练的让人夸赞,这可以算做梦想,我如果先要把瘦金体练到所有人都夸赞,那这就是妄想了。
我刚才说了,梦想和妄想本质上是一种东西——都是幻想。看起来一个是追逐你的东西(妄想),一个是你所追逐的(妄想),但实际上,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被自己所追逐的东西追逐着?这其中微妙的差别,值得一个修行人花一生的时间细细琢磨。
如果你真的琢磨透了,在禅修时在你的掉举问题会减轻一大半,剩下的一点点“余势”,你只需要努力保持正念,思维禅定的寂静之相貌就可以被伏灭,就像苍雪禅师所说的那样:“南台静坐一炉香,竟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为什么无事可思量?因为事都是自己的妄念招感的,觉察到这一点,你自然也就无事一身轻了。
用唯识宗的术语来讲,这种修习相貌叫做“止相”,是专治掉举的,而当妄念止息后心的相续却开始逐渐变得昏沉下劣时,则要修习“举相”——开始主动激活自己想蕴的能动性,以免心行变成死水一滩。
当内心逐渐不沉不浮时,这两种相貌都要舍弃不再寻思,如此才能更进一步。用唯识宗的术语来说,这一过程叫做“以楔出楔”-——-——譬如竹管里有粗的东西(楔)壅塞着拿不出来,先得用细的楔打进竹管去,才能把粗楔挤出来;粗的一出来,细的也就出来,这时的竹管也会通达无滞了。
其实修道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一种方便,方便非究竟,故对修行来说,都是一种“楔”,因此须如木匠刨木般,初以细楔顶粗楔,续以更细之楔刨细楔;而粗、细也是相对而论的,若“身心动摇,不能摄伏”为粗,那“寂静安然”便为细;然举相也好,止相也罢,终究是一种楔,故还须以舍相做最后除遣。
其实知见上的问题相对而言还算是好解决,行持上的问题则比较难以除去,因为一个人的行持往往是由他的习气做支撑的,习气是“修所断”,必须从前方便到正修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用工夫才能断除。
这一过程《楞严经》比喻的最为贴切——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如此,一个被弄脏的碗才能重新使用。
我们的心也一样,不仅要闻思正法,以楔出楔,通过输入正知正见,取代固有的妄想分别,还要用新的养料滋养内心,甘露气息才能逐渐散发,取代原有的腐败气息。
如果是真心想要对治妄想,行持上的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容易滋生妄想的行为大部分都被佛陀开设的戒律遮止了——诸如食五辛、犯邪淫、两舌绮语等等,不过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比如刷朋友圈、打游戏,因此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有滋生内心骄慢和分别的因素,都应该及时遮止,以免进一步侵蚀我们内心平静。
至于戒律就更加要严格的持守了,“依教奉行”不仅是佛陀开设戒律时对弟子的期望,更是身为一个佛弟子的本分。
只要按照戒律的标准去行持,按照经典中的法义去如理思维,你禅修时的妄想只会越来越少,不信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