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is Bacon said: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读培根的#Of Studies#,首先是读了原文,做了自握理解,然后又读了三个版本的译文。最喜欢的译文版本是孙有中先生的版本。
读书为了什么?为了高兴,为了装饰,为了能力。
与自己相处,唯有读书可以带给人快乐,畅游在书的海洋里体验到书中的故事,感受书里的观点,一切都是快乐的源泉;
与他人相处,读书所获可以让你我间沟通顺畅,交流是在各自所悟的书本知识里博采众长,读书装点是我们独到的观点;
与社会而言,读书是让你我拥有明辨是非、深谋远虑的能力,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他人不断合作达到共赢的格局。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e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花太多时间读书学习是种懒惰;过多使用知识装点是沉迷;墨守成规是学究。
学生时代,我爸常常说:“你就是太懒了,懒得面对社会,选择做最容易的事——一直读书”。想想也是,我确实花了很长时间在学校读书,为了读书而读书的读书。
因为害怕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我情愿一直做学生;因为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我选择了相对社会关系简单的校园环境。但人总归是要走向社会,逃避是没有用的。
作为学生总有毕业的那天,幸运的是我仍在校园里,只是身份已有不同。面对领导,面对同事,面对学生,我突然发现我上了这么多年学,读了那么多书,却无法妥善地解决问题,应对工作和生活的难题。
我又开始新一轮的读书学习,这一次的目标不为考试,不为毕业,为了从别人的经历故事解释自己犯的错,为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为了学会如何与他人一起合作共赢。
读书的时间不在于长,在于有没有实用价值。不光是完善天性,更是通过经验完善自身。因此,不能死读书,更不能读死书。
书中的道理是可以帮助我们让我们看起来学富五车,但沉迷于炫耀自己知道什么,不如想想自己可以做到什么。而且,书中的道理不是唯一不变的真理,而应是随着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释义,切勿脱离实际。
而谈到对待书的看法,不同人亦有不同。读书不为争论长短,不为轻信盲从,也不为高谈阔论,而旨在衡情度理。其实,就是在说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只是知道却不曾实践做到。
不同的书也有不同的读法。用不同的方法读书可以训练不同的能力属性。而不同的书带给人们的改变和体悟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的缺陷也可以通过读不同的书去改善。
想想学生时代读的书,多是为了考试,为了做好实验,为了写好论文。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而不是系统的学习。或者是没有把学过的那么多知识在自己的认知宫殿形成知识网络,所以,无法融会贯通。
过去这一年,读书更多的是为了理解人,解决事。才发现原来只要我们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掌握了不可替代的能力,我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立足。
不为读书而读书,只为实践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