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灯啊
董卿如果写本书叫《我是怎么做人的》,我一定买。
最近,董卿在《主持人大赛》上的点评圈了无数粉,说话间妙语连珠,那句“医生是在看人的病,记者是在看病的人”更是经典,被知识制裁的观众纷纷表示:文化水平跟不上啊!
人们爱听董卿讲话,同样的话,她说出来总是格外舒服。
点评选手姚轶滨的表现,董卿先是肯定他说:“我觉得你的3分钟陈述很有文艺范”;
再委婉点出其实还可以再“深挖一点点”,又诚恳的建议他“在一些关键字和句的时候,一定要突出”。
一针见血的点评,还能引经据典,让选手明白自己不足的同时也不会尴尬。
看完这段4分钟的视频,你绝对会心服口服:
▼
董卿堪称为人处世的教科书,怪不得她能在央视屹立多年,她的聪明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不咄咄逼人,却叫人心服口服。
会做人才会做事,这才是最高级的聪明,也是一个女人最好的化妆品。
曾听过一句话:中国话有这么多句,为什么一定要说伤人的那句?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说话舒服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对话的人放在了心上。
在《朗读者》中,董卿和脑瘫诗人余秀华对话的神态让人难忘,她没有怜悯,只是用眼神温柔的看着对方,不时点头表明自己在听。
对于那些“不一样”的人来说,能把他们当成普通人才是最可贵的。
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的人,言行举止都透着一种温暖,这种温暖,是肉眼可见的 。
就像人缘出了名的好的何炅,参加《奇葩说》时,马东说他:把自己放得很低,照顾每一个人。
王珞丹上节目,知道跟他合作就很安心,因为“你永远不用担心自己说错什么,他永远会兜着你”。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让你觉得舒服的人才会想继续相处。
有人说主持人的第一课就是明白自己只是条“声带”,可当一条悦耳的“声带”并不容易。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要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所以在《故事里的中国》,董卿跟先烈后辈聊记忆,跟文学名士聊文化,跟导演演员聊演绎。
跟什么人,聊什么话。她的学识未必不如对方,但她从来不夸耀,而是将话题恰好的选在对方舒服的领域。
她不仅是在对话,更是在共享自己内心的力量。
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
你永远也不会看见董卿在说话的时候用手指着别人的鼻子。
萨缪尔·约翰逊说,礼貌像气垫,里面可能什么也没有,但是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
我们没有专门学过行为语言,但我们都知道礼貌的动作有多重要。
董卿的仪态永远是落落大方的,在说话的时候,她会认真的看着你的眼睛。
有时会伴随着一些手势,让自己的话更有力量。
她的举动一直都是优雅从容,不会让你觉得自己别冒犯到。
一个人的姿势体现着你的修养。曾经的董卿,因“跪地采访”登上热搜。
在《开学第一课》,采访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时,因为穿着裙子不方便蹲,董卿就跪着采访老人,而不是让老人仰头看她。
其实不只是她,著名主持人朱迅也跪地采访过。
为了消除孩子的紧张感,她跪下来从孩子的视平线主持。
她们的高贵,来自于她们的谦卑。
将姿态放得低些,灵魂才有空间上升。
能说的人不一定会说,多做的人不一定会做。
一个人得有真才实学,才不会露怯。
明朝有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说的就是肚子里没有三两墨水的人。
而央视举办的主持人大赛,堪称神仙打架现场,从评委到选手,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这档节目节奏快又烧脑,上来没有多余的废话,简单的介绍一下评委和规则,直接开始比赛。
而在其他综艺,怕是每位评委都够吹五分钟的。
点评嘉宾
部分专业评审
90秒的即兴考核,3、2、1直接开始作答,观众们还没看完题目的时候,选手们已经开始即兴口述满分小作文了。
这样硬核的综艺实在是太精英了,董卿能在这样的场面游刃有余,离不开多年的积累。
她有个很出名的小习惯,就是每天睡觉前必须读一个小时的书,不然就和没洗澡一样难受。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董卿的头脑敏捷到什么地步了呢?
同事说,给她看一遍稿子,她就能流畅地用自己的语言记诵并转述出来。
丰富的阅历赋予了董卿卓越的共情能力,她能串联各个领域,也能沟通各色人心。
《菜根谭》里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你想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把自己当成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