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身边很多人推荐李笑来的一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跟毛妹和瑞玲介绍时,这样说的,“看完这本,所有以励志为目的的鸡汤都不需要看了。”
知乎上有很多关于这本书的话题讨论,褒贬都有,浏览了一遍,情形和十年前在西祠贴吧或者其他的什么论坛上的差不多,拉几个门派对峙,吵吵嚷嚷的仿佛自己是圈中人。看一本书,处一个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行,因为没有完人,也没有无懈可击的理论。
我跟身边人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其中一些陈述击中了我。
关于“运气”。
“首先,运气是确实存在的。有人可以安全飞行二三十年然后光荣退役,可是竟然有人第一次坐飞机就因事故丧生。……其次,运气有好坏之分。譬如中六合彩。……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个共同特征——他们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守。”
想想是不是这样?一个习惯早到的人,几乎不会因为意外事件耽误登机或者进考场,因为他已经留出相当的时间来应对意外,只有像我这样总是掐着点或者干脆每次迟到的人,才会对“准点赶上了”这样的情形,感叹“运气真好”。运气竟是被这样用掉的。
我身边有一个牛逼的姑娘,因为坚持不懈的自律和努力,从可替代性很强的岗位干到了冷僻的技术岗,薪水翻了几番,重要的是,她的自身变得很有价值,很多猎头开始猎她,对手单位也私底下“策反”她。有次一起喝咖啡,我感叹说“你运气真好”,她说“咦,除了生死,我不信运气。我每天十一点睡六点起,因为中年跨行,所以不敢由着自己。“
不随便由着自己,习惯便成了运气,该来的好事自然会来。李笑来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和“不由着自己”应该同解,知乎上许多人攻击他的理由之一是“不能拿自己的个体体验代替科学的心理学解释”,但是我却觉得心理学未必人人懂得,不由着自己却是大家都可以试一试的事。
去年五月,我跨专业参加国考。那段时间是毕生难忘的低谷期,所有的占卜大师都说“2015年属狗的人运势极差”。可是,比起惧怕运气的困顿,我更喜欢传播专业,所以尽管每天清早出门,日落回家。考英语的时候,因为太过投入,忘记了客观题的收卷时间,心情低落到极点,但最后竟然过了线。看到分数的那一刻,我感谢了所有能涉及到的命运,最后想起,我还没有感谢自己,我做破了那么多卷子,才能以极低的智商扳回一局。
狠狠哭了一场,恨不得买点香拜拜自己。
如果真有运气这回事,就是控制好自己能够控制的那一部分,并因此攒出一些力量,用以应付不可控的那一部分。
关于“记录时间”。
具体做法是:每天临睡前,把当天的时间使用和分配情况记录下来,记录得越详细越好,同时,坚持得越久越好。
我试着这样做了。十多天后,回头翻看那些记录,太可怕了——在我自己心里,我认为我是一个热爱读书、不十分懒惰、至少比旁人忙碌的好妇女,结果恰恰相反,我的时间表里,时间的使用量由多至少的事项分别是:睡觉、聊天、看资料、看《奇葩说》、玩手机、备课、陪毛毛、吃饭、吃零食、拉屎(部分时间和看《奇葩说》重叠,没法精分)。
真相竟然是:我是自己十分厌恶的那种人,花很多的时间在聊天上,聊的也不是什么高尖话题,大概就是谁谁谁又说了谁谁谁,谁谁谁又被谁谁谁打脸,我最近买了什么吃了什么胖了没有,你最近买了什么吃了什么胖了没有,我老公我婆婆我妈妈我女儿,你老公你婆婆你妈妈你儿子,以及《太阳的后裔》,更吃屎的是,讨论完一圈《太阳的后裔》,我觉得它并不好看……
简直了。然后我被自己羞辱得不想再记录时间了,又被李笑来言中了——能坚持做下去的人也不那么多。这充分解释了为什么优秀者寥寥,而平庸者多如牛毛。
其实每晚回忆下全天的事项,最多花五分钟的时间,却能吓自己一跳,想想也挺值的,至少端正了对自己的认知。
当我看清了自己的真面目,便不再寄予很高的期望,我根本完不成那些密集又高级的任务,智商和自律都略欠,于是着手调整了工作的顺序——
每天早上起来,率先完成最难的那部分工作,譬如写论文,准备论文资料和数据,打完几通必须的又不好说出口的电话,之类的,总之上午的时间是清醒而艰辛的三个小时;
之后,奖励自己骄奢淫逸一会儿,午睡呀吃零食呀仔细端详我的蔡康永啊;
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多拿来做那些只消耗时间和体力的活,或者因为提前完成任务,奖励自己写一篇公众微信,到点就陪孩子,用她无边的美貌结束这辛勤的一天。
先苦后甜再稍苦最后大甜,人的一生差不多也就是这一日的情形之扩展吧。
关于“慢慢来”。
李笑来在书里用健身这件事作为例子——
以北京本地的健身馆为例,从数字上看,交了年费之后坚持不到两个月的会员占整体会员数量的95%以上。如果按照中档健身卡的价格,年费约在4800左右,如果一年去了 300次,单次消费为16块(含洗澡),如果去3次,单次消费高达1600元。健身会馆并不担心去三次的会员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罢了手从而断了客源,因为同样的人群一波接一波,永远不缺。
这是人类的共病和同疾。
做一件事,爱一个人,起始阶段的热情总是排山倒海,然后随着时间推移,热情慢慢呈现出抛物线的态势,最后跌入谷底。那些第一次健身便练得太狠的,经常罗列出满篇不可能完成之任务的,试图一蹴而就挑战自我极限的,最后多数因为损耗过快过大而提前泄气。
我之前有过两次,写公众微信而熬到凌晨,认为自己非常努力。事实是,熬夜之后的第二天,全天都是浪费的——至少上午起不了床,即使用毅力战胜了本能,效率也很差。后来,我用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审视了自己,一篇几乎没有技术含量和知识爆点的文章,真的值得熬一夜吗?那些订阅号上面叽叽歪自我感动和意淫的公众微信,我真的每篇都打开读了吗?并没有。为什么不能换个方式,譬如保持清醒的头脑,多读点书,多些逻辑能力的思考训练,把积攒的知识用清醒的方式转化出来。
想到这,我轻松地跟自己和解了,不急了,不拿陪孩子的时间做急匆匆的没有方向和价值的努力了。
真有价值的事情,慢慢来,如果真的努力,根本不必三更睡五更起,每天做一点,别断。那些最后做成了一些什么的人,都有着柔软而规律的禀性,不是放弃了一切的乐趣和情分的寡淡与薄情之人,因为用不着呀。
作者由此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这和这个时代号召的“快一点再快一点”、“我要的现在就要”……之类的攫取式话术,完全不同,却很好。
关于“人脉”。
事实是,千万别在这件事上费力气。作者这样认为。
不必远眺,仅回头看看近5-10年里,所遇到、所结伴、所深情、所摒弃、所翻脸、所遗忘的人员名单中,大概就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本由不得自己,那些紧靠虚情假意维系因此十分费力的关系,总有一天会随风而逝,你不把它逝去,对方也会看透并腻歪,把该干的事干完,便设置成“不给对方看自己的朋友圈”。
长期持有的关系无非以下几种:肉体关系、金钱关系、情感关系,或者没有关系。稳定的链接因素相当重要,评估的标准是——你拥有些什么,对方需要这些吗?
看清楚这些,就不为难自己了,我几乎不为任何关系操心,身边的人都是格外自然就留下的。我们建群讨论问题、聊天、约饭、说人坏话,这些人和群,是信任的,发错微信骂谁谁谁是bitch也不担心会泄露的那种。
什么是人脉呢?不就是这些吗,他们覆盖了我们生活里的吃喝拉撒和精神进步。因为他们,我们变得更好,更加柔软,愿意为他们花费时间,我们就此靠近,彼此吸引,并肩干点事情,甚至做作地讨论那些虚无的、关于人生的意义。
我想不出比这更好的关于人脉的解释。所以,边走边看,该来的来,该散的散,所有的分开都是因为不够爱。着实不必费劲。
如果有时间,抽两个晚上看一下这本鸡汤类的鸡汤终结版,《把时间当作朋友》,很浅显易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