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子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
明穆宗隆庆四年,也就是公元1570年,在乡里中了举人,十六年后考上进士,曾到河北省宝坻县做县长,七年后拔升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任中,碰到日寇侵犯朝鲜,朝鲜向中国求救。袁了凡为“军前赞划”,也就是参谋长的职务,并兼督导支援朝鲜的军队。
提督应用诡诈的手段对付日寇,并将之打败。了凡先生当面指责,不应如此,有损大明朝的国威,而且提督手下的士兵随便杀害百姓。提督发怒,没有接受劝诫,带着军队东走,日寇乘机攻击了孤立无援的了凡军队,幸赖了凡机智应对,将日寇击退,而提督的军队最后被日寇击败,为了推脱自己的罪状,他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很快,袁了凡被提出审判,被迫停职返乡。回家后,了凡先生非常恳切、认真的行善直到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明熹宗天启年间,了凡的冤案终于真相大白,朝廷追叙了凡征讨日寇的功绩,赠封了官衔。
这是了凡先生一生的简介,并没有高官厚禄,也没有才气过人,看似是简单,平凡,没有特别的过人之处。
从征讨日寇来看,了凡先生是耿直,机智的,而且手下士兵还是对他比较信服的,说明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很受人们推崇;被停职后,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非常恳切、认真的行善,这是一种非常让人钦佩仰慕的人生哲学。多少人因为不公平待遇而骂天骂地骂祖宗,而深陷不忿不平中挣扎不出,而郁郁寡欢,而心灰意冷,了凡先生恳切认真的行善,足以见到他的境界之高。
其实,了凡先生的机智并不是运气好,灵光乍现,他从当学生时,就非常喜欢研究学问,书不论古今,事不分轻重,他都认真研究,并且非常通达。例如:星象,法律,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堪舆等。
而且,学以致用,他当宝坻县长时,常有水灾泛滥,于是积极兴办水利,建立堤防,开垦荒废的土地,鼓励百姓耕种,还免除了百姓种种杂役以便民,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为百姓谋福利。
了凡先生家里并不富有,家居生活简朴,他那天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修习止观。在这当中,了凡先生写下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诫子文”,用来训诫他儿子,就是后来广行于世的《了凡四训》这本书。
而且了凡先生非常喜欢布施,且夫妻举案齐眉,一起行善积德。了凡先生曾几次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不识字的夫人每天为了凡先生做记录,并督促其完成情况,甚至给儿子裁制冬天的大袍子时,都想着把家里丝绵拿去换棉絮,因为丝绵较贵,棉絮便宜,换了棉絮后可以多裁几件棉袄,赠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
了凡先生听了非常高兴的说:“你这样虔诚地布施,不怕我们孩子没有福报了。”
有没有发现人家夫妻生活并不宽裕,但是因为同样的精神追求,两人夫唱妇随,举案齐眉?这样的家庭一室祥和,温馨美满,传家久远。
他们的儿子袁俨,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对于子孙来说,不求大富大贵,略有成就,也就颇为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