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雯的手表丢了,妈妈问:“丢哪儿了?”雯雯毫不在意地说:“哦,不知道,忘了”嘴里说着就去找手机玩。妈妈看见她玩手机,气就不打一处来,随手夺过手机,狠狠的摔在地上。
过后,看见雯雯在哭,妈妈才意识到自己是不是有些过分?
这是雯雯家的一段生活中小插曲,事后,雯雯妈对我说起此事,说自己遇到此类问题就有情绪,事后又后悔,怎么办?
我认为雯雯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有大局观
孩子犯错是正常的事情,哪个孩子不是在犯错—尝试—犯错—再尝试中成长呢?如果家长对待孩子的行为是一种宽容的心态,就不会上纲上线。
虽然不用跟孩子较劲,但做家长的需心中有一个方向,你知道哪些行为对于孩子比较重要。孩子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你只需要给她肯定和认可,并告诉为什么,她就会一直去做,不用事事操心。另外,多鼓励孩子自己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做到后再给予回馈。
二、明确自己是一个家长的身份
也许你会说,这还用说吗?但事实是,家长不一定能够做到,案例中的雯雯妈看到雯雯手表丢了还一脸的不在意时,就有了情绪。再看她一心想玩手机而不知道做作业时,更是有了愤怒,所以才有了摔手机的一幕。
家长之所以要明确家长的身份,目的是提醒自己是一个引领者的身份,而不是陷入到对错的纠结中,因为你的行为不像话,所以我才生气上火,潜台词是:"都是你的错"。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责的时候,会本能的和家长对抗,而不是配合。
家长的行为不只是为了发泄情绪,而是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行为让孩子学到什么?有什么感悟?
在此案例中,雯雯妈只是发泄了情绪,并没有和雯雯沟通这件事情哪里做的不对,为什么?摔手机这种做法只能让孩子学会遇到事情用发火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沟通达成合作。
三、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孩子和家长有冲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长情绪化教育的糟糕之处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稍微淘气,就会心烦气躁,对孩子发泄心中不满。而不是借助事情让孩子明白做事的道理,明白做事规则是什么?
孩子不是家长的情绪垃圾桶,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独立个体,小孩也需要得到大人的尊重。当孩子长期感受到不公平待遇,或长期压抑,就会尝试各种方式和大人对抗,包括拖延,不好好学习,玩游戏上瘾等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行为。
想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还是要从平时与孩子的互动模式上入手,审视一下你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是什么?是你的指责,还是你真心为她的利益考虑。
只有孩子感受到家长站在她的立场,真心为她考虑,她才感觉到安心,才也才会主动配合家长的行为。所以,解决问题需要先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再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就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