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看第三点,其他可以忽略。
1、善的事物分为三种:外在的,内在身体的和灵魂的,而灵魂的善是最恰当意义上的最真实的善。身体的善是本能的,灵魂的善是理性的。
2、最高的善是实现活动而不是具有德性,是在于行动而不是在于状态。一个人拥有自律的品质,但却不在行动中,比如按是起床、赴约、完成某项任务等活动中体现出来,就不是善。一言以蔽之,实现活动不可能是不行动的。比如写作能力,是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呈现出来的,我们说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很强,如果却不能拟写一则合格的放假通知,不能写一篇说服听众支持某一观点的演讲稿,都不能说他实现了这种能力的善。老魏说的作品意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3、在生命中获得高贵与善的是那些做得好的人,而且,他们自身就令人愉悦,因为快乐是灵魂的习惯。我们备课快乐么?上课快乐么?共读快乐么?参加微演讲快乐么?如果不快乐,那只能说明你经历这项活动时是不善的,不幸的。比如对于微演讲,你在经历时,是否快乐是取决于自己还是活动组织?如果取决于活动,你一定有不快乐的时候,因为无论组织者如何用心,演讲者如何准备,都不可能让每一个演讲都令你满意;如果取决于自身呢?当然就可以控制了。那么如何去控制才能使自己在整个活动处于快乐之中呢?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在整个活动中,老魏是快乐的,因为无论演讲好坏,他都是有收获的,因为他在发现问题,他在通过这个活动判断人的能力、品行和格局,在思考如何促进组织的进化;主持人是快乐的,因为他要考虑自己的措辞,考虑时间,考虑衔接,考虑现场氛围;点评嘉宾是快乐的,因为他要考虑点评的角度和导向;张砷镓是快乐的,因为他总会在某人的演讲中找出点纰漏,然后进行补充;当然,我也是快乐的,因为,每个人的演讲或者发言,都将成为我写作的材料。高中时,郑渊洁童话中的一句话告诉了我时刻保持快乐的秘诀,他说,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的每一句话都将让我名利双收,这个童话叫《智齿》。因此,共读也好,演讲也罢,即使是聊天,我都会从中发现我认为有意义的东西,即使是无聊荒诞的,那不是后现代主义表现的对象么。同理,在备课中,在上课中,在与学生得聊天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快乐。我喜欢受到别人尤其是学生的质疑,因为我又可以在思想上有所提升了;我喜欢问题学生,因为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升了;无论思维能力还是做事能力都是在行动中实现其善的。读书当然也是这样,读书不仅是为了把课上好,而是读书本身就是极其有趣的智力挑战活动。孔子为什么能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因为学习可以从政么?不仅是,而是学习本身的快乐。还是老魏那句话,你是爱学习,还是爱分数?推而广之,你是爱教育还是爱工资?
4、不以高尚的行为为快乐的人就不是好人。你是真好人,还是假好人?当你捡起地上的纸片却没有被赞扬时是快乐的么?当你帮助别人而得不到回报时是快乐的么?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如果是,那你就是真好人,否则就是假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