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天周末,约朋友阿康出去玩乐,刚见面没多久,就看他往耳朵里塞耳机,问怎么了,说在听客户语音消息;在商场逛着逛着,人忽然没了,扭头看见他在角落里站着,问怎么了,说找个人少的地方听客户语音消息;酒足饭饱后,去刷电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出去了两次,问他怎么了,还是在听客户语音消息。
好端端一个周末,就这么被语音消息给搞的支离破碎,就连朋友自己也说:“这帮人就不能发文字吗,要不是心疼手机,我都想把手机扔了。”
阿康的工作需要跟不同的人沟通,而十个人里总有五六七八个要用语音跟他联络,于是就有了他这样的精神状态。好吧,同情他一秒。
其实,反感语音消息的人并不在少数,上网一搜,志同道合的人简直一呼百应,大家的感受六个字就可以概括:语音猛于虎也。作为一个上班狗,我也是这大军中的一员,由于多年受语音消息的荼毒,如今手机再提醒我收到语音消息的时候,我都会有一个下意识的判断,如果这人与我关系不紧密,但又执着发语音消息,那我就会在心里毫不犹豫地给他贴上一个标签:这人实在太不礼貌了。
02
一定会有人说我的观点太偏激了,语音沟通是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沟通更有效率,怎么能挑进步的毛病呢?但语音消息真的给信息发出者和收取者都省时了吗?带着这个疑问,我模拟了下收到语音消息的全过程。
每当我收到语音,第一反应是看看现在身处怎样的环境中,看看周边人多不多,人少还则罢了,如果在公众场合,我还要掏出耳机,或许还要用一分钟来整理打结的耳机线,然后解开手机密码锁,才能进入微信,读取消息。
多么浩大的一个工程,而且基于生物习惯,人们在口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很难做到精准,一条时间59秒的语音,重要信息可能只有15秒,这么多的时间被浪费了,怎么能是让沟通更有效率呢?明明用眼睛一秒就能读懂的信息,非要花费1分钟甚至更多,让读者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不重要的事情上,又何谈提升效率?
也有人提起了语音识别功能,可相信用过此功能的人都知道,语音识别功能就好比一个外国人和一个中国人之间找了一个有粤语口音的翻译,准确度可以让一个乐观的人分分钟感到忧伤。
所以,真相大白了,用语音消息,只是给了发消息的人方便,而浪费了读者的时间。
如果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那么喜欢发语音的各位,请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把钱还我。
03
其实偶尔收到别人的语音消息也不是不能忍受,真正让人感到无奈的是那种24小时不分昼夜不分时段给人发工作消息的人,嗯,而且他们传递信息的载体还是语音。
这时候场面就非常尴尬了啊,面对这种情况,一位朋友曾跟我说过,“这种时候,不管对方是上司还是客户,我都会用语音回复他,而且一定力争在声音和气势上压过对方,这对于我来说是一场必须赢得战争”。
这看似冲动的做法,却揭示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心理变化,当我们收到语音消息时(尤其在休息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自己处境非常被动,这就好像一个跟你不太熟的人突然来到你家门外,也没敲门就径直走到你家卧室去了。
想象一下,有多少次我们在和朋友家人聚会的时候不得不去听客户微信,有多少次在休息的时候连续收到语音信息,及时沟通软件的诞生已经打破了个体工作和休息时间的边界,而你竟然还要用我最不能接受的方式(语音)来打乱我设定的心理安全距离。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朋友会对语音信息产生反感,甚至想反击的心理了。如果别人冒犯我家,那我第一反应当然是捍卫我的家园啊,我也一定要踩回去啊!
开头提到的阿康也曾告诉我说:“当客户给我发语音的时候,我也试过用别的方式跟他沟通,比如要求打电话,或者视频语音,可有时当我回拨过去,对方不是不接,就是会回给你,现在在忙不方便,你等会再打吧。”
至此我才明白,有些人他们不仅选最省时省力的方式给我们传递信息,然后又不能满足我们要求随时联络的需要,究其原因是他觉得自己的时间比我们的时间宝贵。
因为他认为他的时间宝贵,所以我们要按他的规则来,而听语音消息,就是按他规则行事的一种表现。
04
浪费别人时间,强迫别人按自己规则行事,怎么看都不像是有礼有节的人会做出的事,哪怕你开口闭口谢谢和不好意思,我也是会感到反感。
如果可以,我们下次可以先互相问候一下:“不好意思,发语音可以吗?”来做到基本的理解和尊重。
好,最后一句话,用微信聊天时,能打字,咱就尽量别说话。
~~~ 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