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听过一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是按照表面意思的理解是说一个人心性大到都能放得一只小船。这句话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关于王安石的。总之就是赞扬一个人心胸宽广,气量大。
小时候为一点不值得的小事气哭,也总会有父母和大人用这句话去安慰和鼓励。
然而,对所有东西的理解似乎都要经历一个亲身实践的过程。否则那句话就仅仅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而已。理解它的精髓必得经历世事的沉浮,岁月的摧残和精神的磨炼。
总是害怕生活或者工作中出现问题,特别是不在计划之内的事情。总觉得人生就像在打小怪兽,打完了一个还有一个,打得越多,自己升级了,小怪兽也跟着升级,更难对付了。
一想到每天的生活和工作被安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喘气的工夫,就会觉得疲惫,精神上的疲惫。周一要写好一个总结报告,周二要把几百个人的数据交给财务,周三要准备一个会议,周四除了工作还要参加一个演讲比赛,周五要去拜访一位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朋友,周六要帮助孩子完成一个实践作业……日子仿佛就在种种类似的忙碌中循环往复着。
中年人的世界,似乎一睁眼就是满世界的问号在等着人去给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理智上告诉自己每打完一个小怪兽自己的能量就会增加一些,就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更勇猛的怪兽,解决更难的问题。
然而,事实上,内心并没有那么积极。更直接的感觉是觉得很累很累,很多事情并非自己想做的,愿意做的,喜欢做的,只是不得已必须要做的。一想到每天要把很多的精力用在那么多自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觉得人生就像苦海,而且还无边。除非等到离开这个世界,才真的解脱了。
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悲观和消极,不禁为自己这样的人生观而唏嘘不已。人生,说起来是那样短暂,如果整个人总是被不断地生活和工作问题所捆绑,所烦忧,所患得患失,那样当我匆匆走完这一程的时候,回首望去,一定会悔恨没有珍惜那段不会重复的时光,不会再遇见的人和事……
恍然醒悟过来,人生就是要去趟过一条条河,翻越一座座山,如果以此为负累,那人生还有何乐趣可言?我该去享受这个过程,去趟河的时候记得用心倾听水流潺潺流过的美妙,翻越山的时候记得去欣赏开满山坡的野花。不要那么慌乱而焦虑地去赶路,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走得慢一些,再慢一些,反正终点就在那儿,缓一些,静一些,便能在通往“死”这个谁都无法逃脱的终点途中,去开阔视野,去享受美好,去修炼身心……
我常常这样暗示自己。
我也常常困惑为何我害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很坦然地接受人生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组成的,那才是活着的意义所在。是我不思进取?能力不足?害怕麻烦?畏惧挑战?阅历不足?或者是对自己有所期待,便有所惧怕?我想都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样的豪言壮语里有着多么豪迈的气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越是趟着生活的泥水往前跋涉,越是能够理解这种精神的珍贵与伟大。而我却丝毫未能汲取。
有一天,我无意间看到一位喜欢的老师解说《庄子.德充符》的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鲁国的王骀是一个断了一只脚的人,但是跟随他的弟子人数可与孔子相比拟。弟子常季不解,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王骀是一位真正的圣人,连自己都想成为他的学生。因为王骀的精神是遨游在苍茫的宇宙之间,他看待自己断掉的一只脚就像看待一块落在大地上的泥土。他一直在修炼自己的德行啊,所以才能不惧残缺,超凡脱俗,大家也都乐于跟随他。
忽然得到一些独属于自己的启示:人和世界并不能脱离而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和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解决越多,和世界的联系便越紧密,人在这种紧密的关系中才会更加安心,踏实。
想到王阳明年少时为了体验“格物致知”,对着院落里的几丛竹子不眠不休,最后也并未“致知”。唯有经历,唯有动态地去参与这个世界,人才能获得真知。
而这个动态参与的过程即是修心的过程。修心,让内心更安宁,更沉稳,更勇敢,更强大。心大了,事情自然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