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朋友同事几乎都去看了《战狼2》,都评价不错,看网上也是赞誉一片,相关的信息铺天盖地。这样的舆情反而让我没了观看的兴趣,这跟这部作品本身好不好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我自己对于普遍趋同的事情兴趣上有些索然。
你要说我这是故作高深或自以为是,我承认我有这个倾向。我的确努力朝高深这个方向踏足,作为没有粉丝的人,我也只有自以为是。但是,对于一件99%都认可的事情,我就没有献上掌声的兴致,反而对那1%反对的声音怀有兴趣,而且我认为那个1%比前者10%更为难得,也更为重要。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绝大数都是好的,这句话在我看来显得不但虚伪,甚至有时候真实情况是完全反过来的。定义好坏的标准千差万别,评判者的立场也是各不相同,但是手持话筒的人们总是想要把某种意识塞进别人的头脑。
我们目前就是处于这样的氛围中,被某些主流主导者,那些主流确实也够牛,它们牛在于它们的宽度,霸占了几乎所有的河道,发出滔滔的声响掩盖所有的细流。跟混浊不清的主流相比,细流清亮而富有智慧,更具有音乐性。
《人民的名义》和《我的前半生》这些今年热播的电视剧,一致被推崇备至,一段时间相关话题达到刷屏的程度,这其中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给予赞誉。我没有看这些电视剧,所以我不能作出我的评价说其好或者不好,很大程度上我想它们应该是相当好的,因为毕竟引起不同的反响,但是我对于这种现象有一些疑问。
首先,我对于事情本身是否够好到这个程度持有怀疑。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却常常被有限的一两个话题左右,话题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是不是我们创作上有所缺乏?使得我们非但没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连几家争鸣的情况也属罕见。一枝独秀有时是因为确实够好,但有时也可能因为对手极少。
其次,人们对于热点趋之若鹜为哪般?之所以让我感觉到人们趋之若鹜,是因为一段时期某个话题可以达到刷屏的程度,毫无例外这些文章的写作者抱着蹭热点的动机。不能说蹭热点就是动机不良,但是一个人长期蹭热点我觉得恐怕他会营养不良,他得来点冷点、甜点什么的来达到营养均衡的健康状态。
还有作为观众,如果没有去参与到热点中,仿佛就有跟不上趟的感觉,有时候竟全然不去想会不会趟上浑水。我在朋友圈看到好几个晒《战狼2》电影票的,还被几个朋友问有没有看这个电影,搞得我有一种掉队的不安。于是我一个周末在家看了一部老电影《东京物语》,后来还写了一篇影评,我和这个影评都是少数派。
看电视影剧什么的,毕竟属于休闲娱乐的活动,不必费劲巴拉地非得要发表一点不同寻常的高见。但是,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需要有独立的思维,这样才能活出自我的人生。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确实看到周围一些人,事事时时都要站在最前沿,紧贴热点生活,仿佛这就是成功生活的标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头脑,但是他们的头脑是来观察别人干什么,以便自己跟着干,将自己保持在队伍之列,可以说,他们人生的全部智慧就是用于如何不使自己掉队。
这里可以举出一个例子,如现在家长送孩子去参加培训班这个现象,达到趋之若鹜的程度,这其中有多少家长是完全出于孩子的需求呢,家长的焦虑有多少是基于跟不上队伍的恐慌?他们付出了金钱和时间去送孩子参加补习班,却不肯提升自己家长的素质丰沃家庭教育的土壤,在我看来就是选择了不动脑子的方式。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这句话虽是一句名言,可实则上名不副实,因为实际生活中人们不大用这种标准去对事物作评判,好看的皮囊即便千篇一律,但是人们依旧趋之如鹜,或许我们正是在现实生活中趋向前者,使得有趣的灵魂尤为难得。遇见有趣的灵魂很难得,成为有趣的灵魂更为难得。
从我们周边的人群来说,你要成为少数派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智慧,其次需要勇气。
没有智慧你就不能形成有价值的看法,要是你的观点禁不住推敲,纯属为了反对而反对,那样就显得可笑了。首先你得深入研究事物,其次根据自己的智慧作出评判。为此,你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远超那些跟随者所做的。
除了有提出不同观点的勇气,很多时候你还需要面对评判别人的勇气。我们这个和谐的国家以和为贵,对于接受不同意见显得还不够大度,你发出不同的声音,会使得别人觉得智商上受到侮辱。即便他们也可能觉得你说的有几分道理,但是不大肯于承认你比他们有更高的审美,尽管你对同样的事情上付出了更多的时间精力还有智慧。他们喜欢追求热点,但是不大喜欢热点出现在身边身上,那样会让他们觉得冷。
科技让我们很便利地获取信息,每个人也可以制造信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简直就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纷繁芜杂的信息貌似有很大的差异,每个人看似都可以便捷地获取不同的资讯,但是一种客观上的环境使得我们大多数时候是被被同质化的信息包裹之中。比如打开不同的门户网站,我们看到的新闻资讯几乎相同;朋友圈里传递着重复的话题;电视上播放同样的热播剧,可以共享的东西越来越多。
人们生活的差异化越来越小,是否由此可以推导人与人思想的差异化也越来越小?
须知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罗素)。成为少数派就是朝着参差多态的方向迈进。文中提及的几部文艺作品,我相信他们在创作上它们按少数派的路子来的,结果才得以获得多数派的认同。
年轻人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年轻人的勇气要体现在勇于成为少数派上,前程远大是应在于创新而不在于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