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这里走过
寒假快要开始了,又到了推荐书单的时候,本想让你们自己去挑选形成书单,互相交流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雪,改变了一切。怕你们在家过于放纵,要么深陷游戏的泥沼,要么迷恋追剧的甜蜜,要么贪图逛街的惬意,要么沉沦在会友的轻松……总之,一放假,诱惑真的太多了,我承认辛苦了一个学期,是应该放松和休闲一下,但是过度的放松就是放纵了。而阅读一本好书真的是跟一个高尚的人去交流,因为我曾从那些年华里走过,感受到阅读的美好。
小学三年的窃读时光
四年级时,我转到了镇上的中心校。在此之前,大部分的空闲时光我都是在田野里渡过的。但到了中心校,第一次感受到阅读的美好,是在一个晨光熹微的早读课前。几个男生在神神鬼鬼地交流着什么,整理好书包后我悄悄靠近了,他们在谈论的是武侠小说,说者很陶醉,听者更入迷。便立刻借来一睹为快,哪知就深陷其中。原来书里有如此神奇的世界,那些人物那些招数那些故事,如今历历在目。再后来发现家里的壁橱里居然有一本《射雕英雄传》,狂喜不已。怕爸爸训斥,我大多时候都是躲在被子里偷看,也曾因此弄坏了眼睛,六年级不到我就要带眼镜了。再后来,《民间故事》、《故事会》这样的杂志也在我们四周进行了地下交换。上课是不敢读的,语文老师特别厉害,大多是下课期间放在桌肚子里,快速浏览。读书的速度也是从那时培养起来的。可惜的是,那时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读书,读什么书,但是走过这段窃读时光,我写作文最大的本领就是会编故事。
初中三年的荒芜时期
上了初中,课业变多了,老师的要求也变严厉了。那个时候的语文学习大多以课本为主,似乎很少有课外阅读,我读的最多的是爸爸给我买的两本散文集。到现在都记得是绿色的封面,在那里我读到了张晓风的散文,还有老舍和席慕蓉。很喜欢他们的文字,尤其是老舍的《考不死乃为神》常常是我考试失败后常常念叨的文章。我还像模像样地在书边作批注,这都是老师在语文上提到过的。始终记得教语文的戎老师反复提醒我们要做读书笔记,还特地给我们准备了摘抄卡片,日记本等等,到现在我还留着,所摘内容大多来自于那两本散文集。除此以外,就是跟邻家姐姐看琼瑶和席绢的言情小说了,但我从小受武侠小说的影响,对言情始终热爱不起来。于是跟小伙伴去书店租书的日子变多了。
但整个初中时期,我的阅读量反而没有小学里多,老师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推荐,父母们更不懂这些,觉得我们会看书都是好事,哪里管我们看什么。走过这段荒芜时期,我还是学会了写作要像大作家那样抒点情了。
高中三年的迷茫岁月
进入高中,终于看到了自己的狭隘与浅薄了。特别是遇到了高二的王老师,她那么欣赏我那些拙劣的文字。说大话,编故事,假抒情,现在想想都汗颜,平常在校我没有时间看书,大多放月假和寒暑假会恶补阅读。印象最深的是问一个远方表姐把《红楼梦》借到了,反反复复看了五六遍,每至黛玉焚诗之处,总会热泪滚滚而落。后来一个暑假,还是那个已经上了中文系的邻家姐姐,给我看《读者》,一次暑假她借我《荆棘鸟》,我被那句话深深打动: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看到这里仿佛自己的胸口也被扎进了荆棘一般。最让我喜欢的是某个周日假的间隙,我洗完澡在路边花十块钱(一天的伙食费)买到了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从此便沦陷于三毛的世界里。我为三毛浪漫的情怀感念,做梦也想过那样的生活,我为三毛和荷西的爱情而唏嘘,渴求一份类似的爱情生活。再后因此而进了文科班,某天早读课上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了刚借到的矛盾的《子夜》,却被躲在角落里观察我们的班主任逮了个正着,书被没收了,还被拉出去谈话。我很疑惑地问他,这书不能看吗?他很诧异地看着我,没有说话,只是眼神里全是失望。我是个很乖巧的女孩子,知道做错了,也说错了。但心里是满满的失落,那个时候王老师走了,所谓的有经验的老教师是考试教的特别好,我们很多同学都躲在书墙后面看缩小版的言情小说,有时他们也扔一本给我消遣,但我翻一翻就不想看了,比席绢和琼瑶的差远了,纯粹的情欲系列满足那些刚刚发育的少年们的需求。我还是喜欢我的三毛,这时有同学给我推荐了《青年文摘》和《世界博览》,这算是沉闷高中生活里的一点亮光。
走过这段迷茫岁月,虽然没有老师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书可以读,甚至于禁止我们读,但是骨子里对阅读的渴求还是让我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之路。这对我今后的大学生活乃至于如今的工作选择都有巨大的影响。因为时间缘故,大学里和工作后的的阅读生活。留到明天再讲吧,书单先列好是正经,我只是想告诉你们,阅读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如果我的求学生涯中,能有这么好的时代,这么好的阅读氛围,我也会变得更加出色的,现在的我有时还是挺自卑,总觉得自己书读的太少,文字很浅薄,给你们开书单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督促。
四年的疯狂模式
进入中文系,我像是个久困沙漠突然被扔进水池里的旅者,看到浩淼如烟的书籍华丽丽地涌现在眼前时,疯狂阅读的模式开启了。
除了上课,我就看书。什么都看,来着不拒。当然最爱的依旧是小说,张爱玲,苏童,张贤亮,张抗抗,方方,池莉等等这些很有个性特点的作家,每一本每一篇都不放过,《家》《春》《秋》《四世同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等大手笔大家族的书本本不落,《傲慢与偏见》《简爱》《唐吉可德》《约翰克里斯多夫》《巴黎圣母院》《源氏物语》等等各种外国小说也都尽收囊中。现在想来,这些书很多高中生乃至于初中生早就看过了,我真是到了20岁以后才有了这样的机会。
图书馆是我最愿意待的地方,宿舍里的小姐妹交流得最多的就是这些书的读后感受。
再往后,随着专业课的加深,导师们开始给我们推荐写作、美学、哲学、文学鉴赏、比较文学、古典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性很强的书籍,也许是心性成熟的比较晚,那些书我真的沉不下心来看,大多看着看着就忘记了。
唯一遗憾的是,进入大学后发现周围的牛人变多了,他们的书法漂亮,特长突出,表达出众,文章极佳,我这个小地方来的毛丫头就显得相形见绌了,那时的我没有现在这般勇气,写出来的东西敢于放到这里给大家评判,很多文章写写就扔掉了。如果坚持去写,去投稿,目前也会是一把写作好手了。
十余年的探索时期
毕业了,工作了,教学的过程中,很是惶恐,怕出错,怕考差,怕被领导批评,怕被同事笑话。我有很多的惧怕,这是自卑的表现,但汪国真的诗歌在那段时光成了我的精神导师——只要不懈努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周围的人我不敢问(这真是我的硬伤,以后一定要改),其实这些老教师都是无字之书,我应该好好去读。因为怕问,只能去看有字之书,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余映潮、王君、丁卫军、黄厚江、肖培东、程翔、王开东、程红兵……这些名师的课堂和教学理论让我大开眼界,悄悄地把这些大家的书买回来囤着看。从那时起,每个月我都会花半个月的小工资去买书。有时书店没有,就网购,可怜的是网购这件事还是到了2011年后我才熟门熟路的,如今囤书的习惯依然不改。家里的书已经满溢出书柜,占领了很多地方。
我爱书,带着女儿也爱书,她的小书柜早就放不下了。她偏爱历史类书籍,各种各样的故事书是堆满了我俩的小世界。每晚,我俩读经典,然后各自捧着书夜读的时光是最美好的。才一年级的她,所读书籍已是三年级以上的层次了。其实我也没有教过她怎么读书,就是把书扔给她,或者把她扔进书堆里。她是幸福的,这么小就可以读到那么多想读的书,她是幸运的,投身在这样一个时代,当然更幸运的是遇到这个嗜书如命的老妈。
如今的我读书的取向又发生了改变,除了语文专业的书,我更爱哲学和美学之类的书籍,大学期间排斥的那些书本,如今看看甚是美妙,也许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阅读的口味也会发生变化。未来的阅读之路依然充满挑战,我还得好好探索。比如儿童文学,比如名著阅读,比如写作学,比如心理学等等,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的。
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我走过小学的窃读时光,中学的荒芜岁月,经历高中的迷茫时期,开启过大学的疯狂模式,到如今依然在探索的工作时期,兴奋过,挣扎过,幸福过,充实过,思考过……感谢阅读,让我的生命变得有质量,感谢阅读,让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从那些时光里走过,在时空经纬交织的阅读场里,看到了成长的足印。
你也来说说你的阅读成长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