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蕊希结缘已经将近一年的光景,但是当时的我只是觉得这个声音我喜欢,她的文字不矫情不做作,很真实,所以关注了很久,偶尔听一听。我是一个对感情方面比较严谨的人,之前一些不太好的经历让我无比敏感,所以一直以来我没有一段稳定而长久 的感情。蕊希的节目里大多讲述的是感情方面的故事和感悟,所以当时我听了也没什么感触,也没有过多深入地了解这个姑娘。
改变是从我买了她出的这本处女作开始的。当时的我正处于一段很迷茫痛苦的阶段,无法排解。当我收到书,拆开快递包裹,从扉页一点点地触碰那些文字时,没想到从我心中涌出的,竟是感动。
我是一个泪点和笑点都很高的人,好多情感都会被我自动地消化为“无感”。能让我感动的东西,必定是走进我心里的东西。蕊希和我年龄相仿,而且同为东北妹子,我喜欢她为了梦想大胆追逐、无所畏惧的魄力。虽然说我的过去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但是也算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所以,我能感受到她每一个故事里所表达的情感,即便我不曾经历过。
关于“诗意”
大学两年,我几乎忘了自己曾经还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温柔女子。记得今年年初我参加“超脑力”课程培训,当时的我总是能天马行空地编出一些浪漫而富有诗意的故事,老师和同学都赞叹不已,说我很有诗意。但其实我内心是拒绝甚至是否认的,因为那和我的常态大相径庭。可能我也只有在那样极度放松、安静的环境下才能找回那个灵魂深处早已被遗失的自己吧。
高中三年,我抛弃了我所有的业余爱好,大学两年,每天忙于社团工作、校外工作和学业的我,选择抛弃了自己的娱乐和休闲时间。有舍才有得,我知道我每天的奔波意味着什么,意义又如何,所以那些被我舍弃的美好的东西,甚至是人,我都可以归于“无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每一次在外奔波即便遇到很大的困难也坚决自己解决,每一次孤单一人,身旁无人可依靠的时候,我也深深地体会着,一个20出头年纪的女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不符合我年龄的成熟的思想所带来的无奈与感伤。我时常认为自己身体里面住着一个男人,我讨厌各种小女生的姿态:讨厌人磨叽说话不直接,无论是男是女:我讨厌把时间花在对我的理想目标没有帮助的事情上:我讨厌女孩子们都喜欢的少女风、公主风。然而再强大的女生终究是一颗柔软的心,它会有多愁善感的一面,也会渴望爱与被爱,只不过在困难与情绪来临的时候,她们果断的做出决定,并进行排解。
很多道理我们都懂,有时候甚至我们可以写出一篇文章。我们安慰的了别人,但却安慰不了同样境遇下的自己。我很庆幸,在这个夏天我遇见了蕊希的文字,让我长久以来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情感,那些不敢向他人言说的苦与痛,有了寄托、有了宣泄。
关于“情感”
我不是一个文艺的人,但我骨子里有一种柔软,这让我对许多人和事都异常敏感。我认为很多东西都是会被寄托于情感的,而且这种情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
《夜的钢琴曲33》是我初中的时候最喜欢的钢琴曲,当时诗意的我甚至为它写了首诗,现在读起来都有点不认识了。然而现在的我,比当初成熟了许多倍的我,依然把这个曲子当成我的最爱。每一次听都会让我内心安静无比,那是一种我平常很难体会到的纯净。它会拂去我内心的浮躁,让我皈依一种最自然、纯净的自己。就如同正在敲打这些文字的我一样,在这样的旋律中单曲循环,内心纯净,没有一丝复杂的情感。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世界,或繁华,或落寞。人是拥有情感的动物,但可笑的是,我们却时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内心。生活中的变故、意外让我们迷失在自己内心的情感之中,我们变成了和以往很不同的那个人,自己不想看到的那个样子。其实每一种情感都没有错,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能说,当它已经扰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时,它会变成一种阻碍、一种负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被现实打败,被困难击倒,我们只是走不出自己心中的那个强有力的“情感圈”罢了。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也相信这也正是许多人正在经历的一种困扰。
关于“平衡”
我觉得人总是矛盾的,也正是这种矛盾让我们时常裹足不前,甚至痛苦不已。但万事都是平衡的,一味的追求或者舍弃终将不是长久之计,所谓“物极必反”。在读《愿你》的这段时间里,我想明白了许多事,其中最多的便是对自我的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以前的我是一个喜欢“逼自己”的人。我会逼自己去做觉得该做的事,即便我内心无比排斥。我会放大一切我看得见的自己身上的不足,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让我自责许久。我事事严谨,甚至有点教条,我心中总是有一种执念,一种倔劲,这样的性格造成了我生活中的兵荒马乱、苦不堪言。然而我始终不肯放过自己,给自己一个出路,所以大学两年的生活,我过得混沌不堪。虽然在他人眼里,我一直都很优秀,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别人看不到的内心世界里,我早已狼狈不堪。
说到底,让我有所改变的,不是我想象中的一股巨大的力量、信念,却是一种柔软、温润。
第一次蜕变,源于大学时认识的一女性朋友。我们志趣相投,性格、能力又极为互补,所以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第一次有人能深刻理解我的感受,并愿意替我分担。第一次,有人可以替我说出心中一直以来的额问题的答案。这种情感温暖了我,也抚平了我内心尖锐的刺。我开始善待自己,也懂得悦纳自己。
第二次蜕变,也就是这本《愿你》,可以说让我的心变得更加柔软。其实真正打动我的,不是书中的某一个故事,某一段话,而是蕊希的一种说话方式,一种一直以来我都渴望得到的“柔软、温润而富有力量”的慰藉。这种心灵上的共鸣让我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让我又可以回归那个阳光而充满热情的自己。
其实今天这篇文章算不上是读后感,或者是书评,只是一次与恰到好处的文字邂逅后的一些感悟。我不是一个爱看书的人,我总是不能坚持完完整整地看完一本书。但是这次,我一定会说到做到。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月读8本书并且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读后感发表于《简书》”的计划,当然这也是本月我众多目标中的一小个分支。从前我不在乎得失,也很少花时间反省失败,我总是以一种“无感”的态度继续前行,但这次我一定不会轻易放弃。我知道这必将艰难,但我不害怕也不犹豫。我想这不光是我对于自己的一次挑战,更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激励。
最后,以蕊希的一句话结尾。
“愿你的城市有清风、有烈酒,也有人是你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