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连读《曾国藩传》和《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二书,发现这两本书其实是有密切联系的。
虽然曾国藩肯定不认识柯维(《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但博学的柯维应该知道曾国藩。
在我看来,他总结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同样适用于曾国藩身上。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曾国藩从1个5次考秀才都落榜的落榜专业户,到逆袭成为翰林学士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圣人,靠的就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下面我给你逐一分析,他是如何运用这7个习惯逆袭的。
1、积极主动
曾国藩为什么会连考5次秀才都落榜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蠢。
据说有一天,有一个小偷到曾国藩家偷东西。这个小偷发现曾国藩还在挑灯夜读,于是便打算等他熄灯之后再进去行窃。
没想到曾国藩一直在背一首诗,背了N回都背不好。
其实这首诗并不难,小偷听他读了几遍都背熟了。
无奈曾国藩的智商感人,小偷等到花都谢了,就是等不到曾国藩把这首诗完整背下来。
等到忍无可忍的小偷,于是怒发冲冠地蹦到曾国藩面前,指着他的鼻子说,天下怎么会有你这么蠢的人。
从这里不难看出,曾国藩的智商确实有点低。
但是,他有一个很多人望尘莫及的优点,那就是积极主动。
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5次都落榜,第5次还因为文章写得文理不通,而作为反面教材在全省公示,但他就是打不死的小强,不但没有因此变得消沉,反而越挫越勇。
曾国藩在第5次落榜后,积极主动地像破案一样,去破解自己的落榜之谜。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原因出在:“自己一直以来都是死记硬背,写作时毫无大局观,只会生搬硬套,毫无灵气”。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曾国藩不再死记硬背,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培养自己写作的大局观。
方法一对,努力不白费。
等到他第6次参加秀才考试时,终于如愿通过。之后曾国藩更是越战越勇,摇身一变成了考试达人。他一直考考考,从举人考到了翰林学士,从此走上人生的阳关道。
曾国藩要不是那么积极主动地思考考试,估计他还会像他那不争气的老爹一样,考到40多岁才终于铁树开花,勉强考上秀才。
2、以终为始:成为圣人
曾国藩后来之所以能混得那么成功,其实是因为他深谙“以终为始”之道。
虽然天生智商不怎么高,但曾国藩却是一个目标远大的人,他的终极目标是要成为圣人。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曾国藩可以说是拼尽了洪荒之力。
别人考上翰林学士后,除了初一、十五上班打打卡,其它时间往往都在放飞自我。
然而,曾国藩深知自己是一只笨鸟,和别人之间相差一个太平洋。自己唯有先飞,才不会被别人拉下太远。
除了像圣人一样不断拓展自己的学识,曾国藩还以圣人为标准去为人处事。
圣人孔子说,人生有三戒:“戒色、戒斗、戒得”。
曾国藩原本把这三戒都犯了:“他之前一看到美女就忘了自己家在哪;总想要事事斗赢别人;总想得到很高的权力和银子”。
后来,多得高人指点迷津,曾国藩才恍然大悟,自己原来离圣人还差十万八千里。
尽管他离圣人的距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但曾国藩是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
为了成为圣人,他金盘洗手,从此洗心革面谨遵三戒。
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曾国藩如果穿越到现在,听到马云这样说之后,他说不定会笑着说,老夫就是万一实现的代言人。
曾国藩曾经和你我一样,都是凡人,但是他以终为始,一生都用行动去追求成为圣人这一远大理想,结果真的把理想变成了现实。
同样是凡人的你我,是不是该学起来呢?
3、要事第一
曾国藩深谙“要事第一”之道,得到两位高人的指点后,他知道自己如果想成为圣人,每天的第一要事就是要写反省日记。
因为每天都写反省日记,来确保自己每天都不断精进,这是通往圣人之路的唯一捷径。
靠写反省日记,曾国藩扔掉了烟具,并一步步戒掉了烟瘾;
靠写反省日记,曾国藩觉悟到自己要想成为圣人,就不能当一个好色之徒。为了自己的圣人梦,他一步步改掉了好女色的毛病;
靠写反省日记,曾国藩意识到自己太过傲气,因此到处得罪人。以至于有一次他到了一个餐馆,看到一桌都是认识的人,便蹭过去坐。没想到,全桌人看到他坐过来后,都迅速转移到了另一桌。这正是由于曾国藩平常傲气凌人招致的,他由此意识到“人至傲,则无友”。于是,曾国藩痛定思痛,一步步改变了傲娇的毛病,和他交心的朋友因此越来越多。
由此可见,做到要事第一,是曾国藩逆袭成为圣人的重要原因。
4、双赢思维
正如曾国藩所说的那样,古代能在官场做到善始善终的将领,就只有郭子仪一个。
其他在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在辅助新君上任后,都很难继续在官场混下去。
因为很多新君会为了防止他们日后造反,而将他们杀害,这方面尤其以赶尽杀绝的朱元璋为典型代表;运气好的、懂得全身而退的将领,则早早解甲归田。
精读史书的曾国藩,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在帮助清朝平定了太平天国,却惨遭咸丰帝冷淡对待后,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
为此,曾国藩运用了“双赢思维”:“解散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强大湘军,并向咸丰帝申请告老还乡”。
这样一来,咸丰帝就解除了对他的戒心,而本身由于常年征战而疲惫不堪的曾国藩,也因此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为日后在政治上取得更辉煌的成就,并成为圣人埋下了伏笔。
由此可见,懂得双赢思维,是曾国藩迈向圣人之巅的坚实基石。
5、知彼解己
曾国藩被后人誉为“人精”,很多书籍都写道他深谙面相之术:“看一个人的面相就知道这个人是好是坏”。
其实哪有什么面相之术,曾国藩能准确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是靠他阅人无数后总结出来的经验。
事实上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踩过很多坑,没少被一些猪队友坑。
但是,天天写反省日记的他,经一事长一智,天天分析人心后,渐渐总结出了辨人之道。
像他和左宗棠之间的交往就是很经典的例子:
不可一世的左宗棠,总认为自己的老师曾国藩是个乡巴佬,实力远不如自己。为此,左宗棠对曾国藩在朝中的地位比自己高这件事是甚为不满。
天生自带怨妇属性的左宗棠,于是见人便说曾国藩的坏话。
曾国藩知道左宗棠的脾性,也深知清者自清,所以没必要跟他一般见识。
结果是大家越来越尊敬曾国藩,反而见到左宗棠,就像躲避瘟疫一样避之不及。
后来,左宗棠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在曾国藩死后,更是为自己的恩师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因为了解左宗棠,也了解自己,曾国藩避免了和他的冲突,一直表现得很大度。
在左宗棠有意给自己制造麻烦的时候,曾国藩选择了“忍”;在自己可以给左宗棠设置障碍的时候,曾国藩却选择了“宽”。
这么大的肚量,就算是小肚鸡肠的左宗棠,最终也被他折服,不得不说曾国藩的“知彼解己”实在是高!
6、综合统效
一般人喜欢看短期利益,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毕竟大部分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然而,曾国藩不是这样的人。深谙“综合统效”之道的他,做事都会从长远出发,更看重的是国家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
以“天津教案”为例,这是一个烫手山芋,稍微接不好,就会引发以法国为首的列强再度侵略中华。
对曾国藩来说,“天津教案”发生时,自己年事已高,在政坛也处于半隐退状态。为此,他完全可以不去接这个烫手山芋。
但是,曾国藩考虑到朝中没人比自己更适合去处理这件事情,如果他不接手,不善政事的慈禧太后派了一个不擅长处理这种事的人的话,说不定会引来整个国家的灭顶之灾。
出于对泱泱中华的负责,自觉已是时日无多的曾国藩还是勇于接受了这个任务。
他依靠出色的处理能力,平息了以法国为首的列强的愤怒,同时也给了国人一个很好的交代,从而熄灭了列强和国人之间的导火索。
当时全面落后的中华,根本不是列强的对手。这更显得曾国藩把这件事情处理得当的珍贵,因为他,中华才躲过一劫。
由此可见“综合统效”的重要性,上至救国,下至自救,都离不开这一思维。
7、不断更新
问世间谁是不断自我更新最勤快的人,我想曾国藩应该可以排在前三。
他作为一个低智商、低情商的“双低”青年,到摇身逆袭成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圣人,主要靠的就是不断自我更新。
曾国藩不仅靠每天写反省日记来自我更新,他最厉害的一点是知错就改:“马上用行动去修正自己的过错”。
像有一次,曾国藩和一个官员吵得面红耳赤。但是,吵完之后回到家,他思想前后,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对。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曾国藩二话不说,直奔那个官员的住所,见到对方后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那个官员被曾国藩的诚意所感动,两个人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从此还成为了铁哥们。
正是依靠这种即时的自我更新,曾经的“双低”青年曾国藩,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圣人梦。
毛泽东基本上不怎么崇拜历史人物,这从他写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就可以看出。但是,毛泽东却非常崇拜曾国藩,直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由此可见曾国藩确实不是一般的牛。
综上所述,曾国藩确实在践行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相信他如果活在现代,看到《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一定会笑着说,这写的不正是老夫吗?
在我看来,这7个习惯是一个系统,每个人都可以运用这个系统来打造一个强大的自我。原本智商和情商都不高的曾国藩,都可以运用这个系统把自己变成了圣人,条件比他更优越的你,又有什么理由说“臣妾做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