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7、17-22,我们培训的地点在中南大学南校区南边不远。
因为早闻岳麓书院的大名,因此人在长沙,心中总是惦记着它,再加上它距离我们培训地点也不远。就想着我们哪一天抽空就去。
某一天下午有空,我们几人坐地铁4号转3号线来到了岳麓书院。
我们从地铁站出来,实际就到了湖南大学校园里,再一路向西走几百米的样子,就来到了岳麓书院。
进门还是费老大劲了。如果只是买张门票进去也就简单了,可是守门人让用手机扫二维码,填写各种自己身份信息,然后才能付款进去。
我和一个同事很快填好了,可是有一位同事填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填好。最后等他填好后,已经是下午5:30,距离他们闭园6:00只有30分钟了。
我们内心很焦急,想着掏了40元大洋,这可怜的30分钟能转完吗?
不管怎样,既来之则安之。赶紧去转吧。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著名的一幅对联: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后来我查了资料才知道“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材晋用的典故。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
据《辞海》关于“惟”字的第四种释义为:语首助词,无义。 上联的正确解释就是“楚有材”,而非“只有楚有材”。否则,湖南人也太目空一切了吧。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
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
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在书院匆匆穿堂进房,粗粗浏览,没有时间细看。直到有保安来赶我们走,我们在书院里足足转到闭园。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路
建于宋代,保留至今。期间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清朝遗构。
又多次更名,重组,扩建,直到 1959年复名湖南大学。
最痛心的是,1938和1941年,岳麓书院遭日本战机多次轰炸,多处书斋被炸毁。
我记得在《南渡北归》一书中对这段历史有一些描绘。大约写的是当时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家四口在这里亲眼目睹了书院书斋被炸毁的惨状。后来不得已他们只好又举家搬迁到昆明,也就是后来的西南联大里,才安居下来。
岳麓书院的学规,最早源于朱熹的《书院教条》,到清代乾隆年间,欧阳正焕任书院院长时,提出“整、齐、严、肃”四字并撰诗,刻在碑上嵌于书院讲堂右壁。
书院知名学子有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郭嵩焘、熊希龄、杨昌济、范源濂。这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