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器晚成的将军
毛奇生于1800年,正是欧洲工业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但是他直到42岁才当上少校,成为一名中级军官,后来又被派去管理铁路。与24岁成为将军的拿破仑相比,他在起跑线上输的一塌糊涂。但是他对铁路和现代通讯很敏感而且善于思考,促使了他后来形成工业时代大规模现代战争的战略思想。57岁时,终于当上了普鲁士代理总参谋长。
2、“外线战略”
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交通和通信非常不便利,指挥全靠前线司令官,一旦分散兵力,就会被各个击破。拿破仑的胜利多源于此,也就是后来说的“内线战略”。但是毛奇将电报和铁路用于战争,不仅行军速度大幅提高,而且部队在行军时可以分散开,然后再集结会战,这才有可能进行大规模会战,这就是“外线战略”。
1862年,俾斯麦担任普鲁士首相,发动普奥战争解决德意志统一的问题,毛奇指挥了整个战争,用上了铁路和电报,还有后膛枪。在双方都是上百万大军的情况下,高科技发挥出了决定性的优势。四年之后的普法战争,毛奇同样是靠着这种领先一个时代的战略手段,生擒了拿破仑三世(拿破仑的侄子)。之后,威廉一世加冕为王。
3、总参谋部
古代由于信息流通不畅,战争全靠将军的个人经验,因此胜负往往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随着电报的使用,后方的总参谋部可以及时得到前线各个战场的全部信息,从而做出对全局最有利的决定。因此,从普鲁士开始,现代国家的战争决策从前线将军手里转到了总参谋部,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