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9日李慧慧分享第477天:摘自《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让孩子爱上学习》[美]德博拉·斯蒂佩克 [美]凯茜·西尔 著
当爱因斯坦还是个男孩时,就读于德国的一所军事学校,学习成绩非常糟糕,校长告诉他父亲,这孩子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没用。“他不会获得任何成功,”校长讥讽着说道。在爱因斯坦的自传里,他对校长对他的评价表示十分愤慨,他在自传里这样写道: “那样‘先进’的教学方法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奇迹;因为除了外部刺激,这样柔弱的小萌芽需要的是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没有自由,小萌芽就注定会毁灭。认为观察和搜寻的乐趣能由高压和责任来激发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这种高压在我身上引起了非常严重的压迫效果,我考完毕业考试后的整整一年都认为思考任何科学问题都会让我反胃。”
后来,这位未来的原子物理学家没有通过升学考试进入当地一所久负盛名的高中,而却在他上的那所第二志愿的学校里发现了符合他理想的学术氛围。那里的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探寻的知识领域因材施教。像爱因斯坦的这种情况,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恢复,但是他的故事证明了过度强调考试和成绩会破坏孩子学习的欲望。
正如奖励一样,成绩把孩子的注意力由他所学习的内容转向他能考多少分。被分数衡量的学生关注于想要得A和害怕得D,而不关注学习的价值和乐趣,他们不关心人类神经系统怎么工作,也不关心斯堪的纳维亚人怎么修建船舶。
许多研究都证明了这种现象的存在。例如,心理学家理查德·莱恩和温迪·格罗尔尼克课做了一个调查,他们让三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阅读教科书中一段关于农场历史的节选篇章,并借此证明成绩如何阻碍学生对某个题目的兴趣。他们告诉其中1/3的学生,“我们会给你们进行考试,然后把考试结果告诉你们老师。”另有1/3的学生被告知“我们会给你们进行考试,但考试成绩不计入评级。”最后一组只需要阅读这些文章。
随后,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测试,了解他们学到了什么,以及他们感觉如何。不算测评成绩的两组学生表现出更多对农场历史的兴趣,概念掌握得比会被计算测评的一组好。莱恩解释道:“不管成绩的话,学生表现更好,兴趣和好奇心都更浓,成绩的破坏力非常强。”
以成绩判断孩子学习好坏是常见的做法,成绩也是大多数家长交流时作为评判孩子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之一。但考试成绩不应该是关注的唯一重点,除了成绩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的很多具体的信息更值得我们去探究,比如孩子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地方可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还需要关注孩子一段时间内成绩的变化,而不仅仅只是跟其他孩子比较成绩。更应该关注成绩变化的原因,不管是变高还是变低,都应该帮助孩子找到原因,保持有效的学习方法,或改进效果不良的学习方法。
日本心理学家鹿毛雅致通过每周给一组高中生进行一次数学小测也有类似的发现。他告诉其中一半的学生小测分数会计入期末总评,告诉另一半的学生小测是为了让他们能够自我监控。第二组的学生不仅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更浓厚,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也远远超过第一组学生。
最后,希伯来大学的心理学家鲁斯·巴特勒展示了富含信息的反馈意见比单纯给学生打分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能更有效提高他们的成绩。巴特勒让三组五六年级的学生做字谜游戏,完成一组有关创造力测试中的两个任务。她给第一组的学生表现打分,对第二组的学生给出评语,评价他们所完成的优劣。(比如,她评价“你想出了一些正确的单词,或许你可以想一些更长的单词。”)第三组学生既得到评分也能得到有实际内容的评语。第一次的任务完成后,在第二次测试中,那些只得到评语的孩子表现得更好,他们比其他两组的学生对这个任务更感兴趣。
因为成绩通常意味着竞争,而非基于学生的个人进步,成绩很少能够鼓励孩子自我激励去学习。成绩常常只能保持最低效果(只是不出问题而已),因为有些孩子知道,就算是最努力的尝试也不一定能拿到好成绩,还有些孩子不会因受到鼓励去努力,他们知道就算不努力拼搏也能考个不错的成绩。
此外,成绩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告诉你,你的孩子学会了什么还没学会什么。就算考试成绩是基于老师所给的评分标准的,也可能会缺乏实际信息,标准还经常会因为老师不同而不同,就算同一个班的不同孩子也会各有不相同。
为了包含更多信息,如今有些学校通过描述孩子课程学得怎样来对考试成绩进行补充或取代。如果你孩子的学校没有提供这样有用的信息,我建议你主动去询问。
不管孩子学校采取哪种评分制度,你都可以通过正确的对待他考试成绩的方式来大力鼓励孩子自我激励。你可以采取的很重要的措施就是不把成绩提升到一个最重要的程度,看重成绩的后果就是会把孩子的注意力由学习转向考试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