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来自无力感
1、我们有一个认知,认为幼儿园应该保护孩子,我们认为在很好的幼儿园能够让孩子得到很好的照顾和教育。
2、公共空间里合作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否则就乱套了。法律是一个严格的规则,道德是另外一个不那么严格的规则。其余还有形形色色的契约,显性的契约,比如合同;隐性的契约,比如“长得越帅、责任越大”,强者保护弱者,隐性的契约就是社会文化包含的内容。
3、三色幼儿园事件之初,不仅打破了幼儿园与家长的合同,也打破了幼儿园是安全的这个社会契约。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所以群情激愤,气势汹汹,觉得有权声讨。
4、三色幼儿园事件有了结论之后,群情暗涌,这个结果打破了另外一个显性规则,也是法律规定的,就是社会出现问题,公安部门应该秉公执法,保护弱势一方。公安部门是政府机器,远比一个幼儿园在人们的心中分量更重,它打破的规则,也是一个更为严重的契约。
所以,逐步打破的是三个规则,一个比一个严重:
1、幼儿园与家长的合同。受到市场合同保护。美国上市幼儿园。
2、社会确保幼儿园是安全的,这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受到政府保护。北京市教委。
3、公安部门应该基于真相,秉公执法。在关键问题上更应该慎重处理。北京公安,对社会恶性事件的处理。
然而,这些规则都被打破了。
规则被打破会出现什么?
无力感。
无所依。本来以为努力就能获得安全感,但是,并没有。三色幼儿园的家长每月付出5000元入托费,应该是可以算是社会的中产阶级。但是,中产阶级也没有自己能够依靠的规则。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公安打破了最后的安全感,加深了无力感。
无力感有两个方面的发展,第一是绝望。第二是改变。这就是在什么人中间,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了。
社会就是由少部分人掌握大多数资源,又更少一部分人引领着前进的。
无力感在低端人口中,也许意味着无能为力,意味着绝望。
无力感在中端人口中呢?不见得意味着无能为力。也许他们中就有那一少部分人。也许他们就有能力做出改变。
事情总是这样的,大部分人陷入失望与绝望,少部分人在改变。